主题解说
当越来越高的楼宇大厦挡住了人们欣赏蔚蓝天空的美时,当越来越多的名牌俘获了国人的审美之心时,当假冒伪劣产品日益猖獗时,当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时,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需要美!
人们称赞完善之美,但也肯定残缺之美;人们歌颂创造之美,但也欣赏自然之美;人们塑造现实之美,但更向往理想之美;人们培养形体之美,但更珍视心灵之美。美的内涵丰富无比,而一切美都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同学们,当你们关注自己的仪表美、服饰美时,请同时开启心灵的门窗,让知识、美德、教养的灿烂云霞、轻柔微风,徐徐地飘进你渴望内在美的心灵。当你从外在到内在都散发出健康、高尚、脱俗的气息,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美啊!那么,就让美走入你的生活,让美伴随你的一生吧!
美文在线一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吗?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气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声,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颗纯净、洁白的心,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南方》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品鉴
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界那些细小的不易觉察的美,并将之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出来,例如:“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文中作者由描写转向说理,由花儿的开放引出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诞生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阅读练兵
1.作者真切地听到了昙花及茶花开放的声音,请说说“另一种‘天籁’”指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听到?
2.仔细阅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作者在文中多处借助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请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文中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举例分析。
5.请探究作者“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的原因。
美文在线二
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
□李丹崖
丹巴无疑是一片梦一般美丽的土地。这里拥有碧潭一样澄澈的蓝天,蓝天下,群峰高耸,峡谷纵裂,河流湍急,森林密布,是探险者争相前往的地方。
前不久,一位名叫约瑟夫的美国探险者来到了这里,稍事休整后,就立即向着墨尔多神山进发。哪知道,两天后,他却从山上退了出来。在山脚处,他一头栽倒在一户山民家的门槛上。
两天后,约瑟夫在这家的床上醒了过来,身边放着菌菇汤,还冒着热气。屋里没有人,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端坐在当屋的条案上,墙上的木架子上挂满了好多成色极佳的佛珠。院子的门开着,屋外,阳光正好,用石块砌成的水池里,一池莲花开得正妖娆。
半个小时左右,老妇人从外面回来了,她背后的篓子里采满了菌菇。看到约瑟夫起来了,她开口便说,孩子,你怎么起来了,不能乱动的。你先喝了菌菇熬的汤,你体内的蛇毒化得快。
约瑟夫曾在中国留学三年,汉语说得相当好。他一边向老妇人表示感谢,一边和老妇人攀谈起来。
大娘,您真是一个大好人,若不是您,我就没命了。约瑟夫满心感激。
看你说的,孩子,没那么严重,我不救你,自然会有别人救你的。老妇人笑容可掬地说。
我能看得出来,大娘您是个心胸开阔的人,你出门采菌菇的时候,院门都是大开的,难道不怕贼进来吗?约瑟夫一脸疑问。
我们这里没有贼啊!只有像你一样的旅行者和采参的山民。
那若是真有人起了歹意,闯进院子里,拿了您的东西,咋办呢?
听了约瑟夫的问题以后,老妇人哈哈笑了起来,她说,你没看到我院子里种了一池莲花吗?莲花一开,我院子里全都是菩萨。有菩萨在,再狡猾的贼人都要现原形的。我怕什么呢?
约瑟夫恍然大悟,也跟着老妇人的笑声爽朗而笑。
一周后,约瑟夫在老妇人的照料下,所中的蛇毒全部化解。两个月后,回到美国的约瑟夫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及所遇全部告诉了自己的家人。约瑟夫的父亲通过大使馆朋友的关系终于打听到了老妇人的名字——桑月。
约瑟夫立即给桑月老人邮寄了相当丰厚的一笔钱以示感谢。邮递员把从大使馆方面转来的汇款单送到桑月老人手里的时候,她正在采摘莲蓬。桑月老人收到汇款以后,并没有让邮递员走,而是在邮递员的帮助下,把约瑟夫的汇款单连同一个新采下的莲蓬回邮了过去。在约瑟夫的汇款单上,桑月老人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脚下的土地和我脚下的土地都是一颗莲子,我们包裹在同一个莲蓬里……
约瑟夫收到桑月老人莲蓬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热泪,透过晶莹的泪光,他仿佛看到了桑月老人家的池塘。池塘里,朵朵莲花卸下红妆,变成了朴素的莲蓬。他转瞬明白,原来莲蓬是卸妆后的莲花,就像桑月老人,是卸妆后的菩萨。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品鉴
“你脚下的土地和我脚下的土地都是一颗莲子,我们包裹在同一个莲蓬里……”这句真诚的话语,映照出桑月老人的宽广胸怀和真诚美丽的爱心。她的爱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是一种对人类的深沉大爱。文中“莲花”等意象,体现出一种东方意蕴,象征了中国人的开放、包容的胸襟。结尾一段写得生动细腻,感人至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练兵
1.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
2.“菩萨”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菩萨”一词的含义。
3.请概括桑月老人的形象。
4.文章最后写“约瑟夫收到桑月老人莲蓬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热泪”,请你代约瑟夫给桑月老人写一封致谢信。
美文在线三
美美与共
□费孝通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日本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有删节)
阅读品鉴
本文是一篇内容精深、说理透彻的议论美文。作者提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美美与共”的中心论点,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结合古今中外人们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客观公正地加以论述,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辨、视野开阔的学者风范。
阅读练兵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美美与共”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藐视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以及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烈的攻击。
3.面对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请你也提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