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年底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获批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改革促发展、两型促转型”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民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全民“两型”实践活动,同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一、主要进展情况
(一)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
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改革试验,建立与周边八市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
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武汉至孝感、武汉经鄂州至黄石、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冈四条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正筹划与鄂州市联手开通光谷至葛店开发区的城市公交线路,武汉新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成效显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速推进。
在产业布局一体化方面,探索建立了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研发在武汉、产业在周边,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等“产业互动模式”,与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双向转移。
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积极推进以产权市场、票据市场等为特征的华中地区金融中心建设,汉口银行在鄂州市设立分行,武汉大型商贸企业加快向圈内城市发展,城市圈农产品直通武汉超市,完善圈域农村市场网络,构建连锁经营市场体系。
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武汉三级医疗机构与周边八市开展“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建立“一对一”对口协作机制,开通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网站,启动武汉城市圈通信一体化改革。
在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机制,建立梁子湖等跨流域和跨地市的环境协调机制,建立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设立废弃电器和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建设区域性汽车拆解中心,加强城市圈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二)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向国家争取获批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启动了光讯科技等20多家股权激励试点。出台了涉及信用体系建立、信用贷款、担保补贴等5项科技金融创新配套政策,实施了新兴产业工作组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了8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对全市122家化工企业实施了整体搬迁改造,大部分在城市圈内相对集中转移,一部分集中在武汉化学工业区改造升级,加强与相关产业的配套。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投资300多亿元实施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资本特区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发展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三)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依托青山区、东西湖区、阳逻开发区等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积极探索企业、产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青山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环保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武钢采用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年回收高炉煤气34亿标准立方米,年发电18.3亿度。阳逻开发区实施了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循环水等综合利用工程,年利用粉煤灰80万吨,利用率达到97%以上。东西湖区建立了以都市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14个循环经济示范点。
突破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设立了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争取获批筹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创办了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等,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支撑环境。
(四)围绕滨江滨湖特色,重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实施“碧水工程”。组建了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点支持我市重大水环境项目。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工程涵盖东湖水系6个主要湖泊和5个子湖,该项目的启动工程东沙连通工程顺利完工。汉阳六湖连通工程全线贯通,汉口七湖连通工程顺利推进。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清水入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城区40个湖泊基本实现截污,16个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初步扭转我市湖泊水质恶化趋势。我市成为全国唯一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双试点”城市。
实施“蓝天工程”。连续3年实施“清洁空气工程”,基本完成禁燃区锅炉改燃,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管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综合整治,城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率先启动了国家电动汽车示范工程,共投放500台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运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推进生态武汉建设。整合山体、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两轴三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2011年,我市投入29亿元建绿,完成绿地面积772万平方米。张公堤今年将改建成市中心的森林公园,建成23公里长的绿道,沿府河从汉江一直建到长江,成为环绕汉口的一条美丽“绿色项链”。
建设城市垃圾处理系统。规划建设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日处理能力1万吨,目前4座已建成投产,1座正在抓紧建设,基本满足了全市7000吨左右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制定实施了《武汉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获批餐厨垃圾国家试点城市。
推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通过集中连片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农村沼气用户,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全市254个畜禽养殖规模小区基本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创建了怡山湾生态农庄、柏泉农场、石榴红村等一批“两型”村镇典型。
(五)围绕破解难题,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有效进展
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土地、金融、环保等为重点的改革试验取得有效进展。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开展了区级土地储备试点。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截至2012年4月底,共组织交易1012宗,交易金额64.97亿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34亿元,创造了交易品种最多、交易规模最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总额及单笔最高(6000万元)等多项全国之最。
完善环保管理体制。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和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湖泊管理条例》。《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出台《固定资产管理节能评估审查办法》,在项目立项阶段开展节能审查,从源头上实施节能管理。探索碳减排碳交易的体制机制,成立了武汉碳减排协会,制定了全国首个碳核查的执行标准,试点开展了华中地区第一笔碳交易。成立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所,推进城市矿产的利用与开发。启动了绿色保险、绿色信贷工作,我市绿色保险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积极打造资本特区。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先后获批,民生银行金融租赁公司、12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7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武汉。一系列改革创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国家级媒体好评。
(六)围绕改善民生,积极开展“两型”实践活动
把改善民生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和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倡导“两型”生产生活理念,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引导共同参与。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基本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截至目前共投放自行车辆8万辆,设立便民服务站点1200多个,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深入实施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工程,建成了汉口江滩、东湖路等绿色照明示范路。率先破题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初步建成了“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市民参与”的回收系统,全市建立200家中百超市废旧电池有偿回收点,并优选100个便民公共自行车站点作为废旧电池有偿回收点,全市平均每天收取废旧电池达0.5吨、约25000个。在此基础上,全市将废旧电池回收模式推广到废旧家用电器回收,目前已设立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50多家,年回收废旧家用电器49万台。
建设示范项目。出台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65%的建筑节能标准,全市共实施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创建项目33个,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武汉火车站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屋顶发电面积3.4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达200万度,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1800吨。
建立共建共享的参与机制。在全市开展“两型”机关、“两型”企业、“两型”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两型”宣传标志,组织实施“爱我百湖”、“袋袋相传”等志愿者活动,启动“呵护江城”志愿者环境调查行动计划,建设“两型”集中展示区、“两型”展示馆,“两型”理念深入人心。
(七)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试验顺利推进
面对“两型”社会建设这一全新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为改革试验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在推进手段上,着力增强改革试验工作的权威性、约束性。成立了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各区、各部门也设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建立了“两型”改革试验调度会制度,市长定期主持召开各区、市直各部门专题调度会,跟踪进展情况,研究重大问题,加强相互借鉴和相互协作,确保改革试验取得实效。强化改革试验工作的硬约束,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逐项分解目标任务,纳入全市绩效目标管理,并明确要求各区、各部门每年都必须实施具有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举措。
在社会支撑上,着力增强改革试验工作的科学性、参与性。根据改革试验的需要,建立了多层次的智力支撑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政策库研究,加强改革试验的政策储备,超前策划重大改革试验举措。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就“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委托高校及科研院所专门研究。加强有针对性的信息引导和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全国改革试验区中率先发布了改革试验年度《白皮书》,组织“两型”社会志愿者讲堂、社区观鸟等特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在推进方式上,着力增强改革试验工作的创新性、示范性。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选择一些区域开展相关领域的综合性改革试验,如策划了跨区域的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等。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时,先取一些点,积极开展先行示范,总结经验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如全面铺开绿色照明、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示范项目建设。在推进改革试验工作中,强化市场化推进方式,如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免费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危险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去年6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武汉考察期间,专程到我市汉口江滩观看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展,听取了省委书记李鸿忠、市委书记阮成发关于我省、我市3年来“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实践情况的汇报。在看完展示后,总书记嘱托“武汉城市圈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支撑、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结合武汉市的具体实际,我们编制了《五年行动计划》,努力在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湖泊治理与保护、自主创新和“两型”产业发展、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建筑示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生物质能研发利用、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使用等八个重点领域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构建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机制。发挥示范园区作用,继续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成东西湖新沟街循环经济工业园等示范园区。大力实施再制造工程,推进热能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进企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打造废弃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交易平台,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力度,筹建武汉循环经济产业基金,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强化节能减排行政问责制,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工程。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工业节能鼓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力争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超过80家;探索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合同能源管理(EMC)等节能新机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探索推进碳减排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碳盘查,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开展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强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力争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
(三)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强化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环境安全管理,力争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0%。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严格执行水污染排放标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积极实施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继续推进清水入湖工程,强化水污染源源头控制。三是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和整治,开展工业、机动车尾气污染、餐饮油烟、扬尘等大气污染防治,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四是实施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逐步实行电子化监控。五是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机制,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六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建“二轴三环、六楔入城”生态园林框架。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领域
加快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制度、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经营管理者持股经营制度,建设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推进协调机构和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层次。灵活运用财政、税收、融资等各种倾斜性支持手段,扶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新城区新型工业化集聚发展。
(五)积极培育“两型”文化
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集中创建活动,营造“两型”文化氛围。组织好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无车日等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将“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单位。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市民自觉选择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和节能产品,提高绿色标志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六)建设“两型”社会重点示范区
全面推进各领域“两型”重点示范区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从而推进和带动全市“两型”社会的建设。一是建设生态旅游重点示范区。力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进入国家5A级风景区行列,将天兴洲开发成武汉市的“生态绿洲”,推进江夏梁子湖生态旅游区建设。二是创新“两型”生态新城建设模式。完善江滩“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创新发展古田生态新城,打造王家墩绿色商务区,加快建设四新生态新城和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三是加快旧城改造。积极探索城市中心老城区功能提升之路,加快金融积聚区建设,支持汉南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四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西湖循环经济示范区、新洲区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区、黄陂泛武湖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以《五年行动计划》为指南,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统揽全局的工作来抓,加强对各区、各部门“两型”社会建设指导和协调,及时将改革试验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并将各区、各部门“两型”改革试验工作纳入市绩效考核考评范围,同时以“两型”工作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获取竞争新优势、在国家战略实践中处于领先水平,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