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傅斯年不同时期的交往活动与身份认同

2012-12-29 00:00:00韦魏杨静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 要】当下,学界关于傅斯年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其教育事业、学术成就和各种交往方面。关于傅氏的交往,学界的关注往往局限于研究傅斯年和具体某个人的交往。本文以傅氏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阶段为时间线索,研究对傅氏影响较大的交往活动,试探析傅斯年是如何通过建构各种关系网络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知识分子 私人交往 公共交往 身份认同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秩序缺乏。这样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知识分子大展宏图的时机,实现他们重建社会的抱负,然而这又是一个令知识分子迷茫的时代,他们经历着从“士绅社会”向“知识分子社会”的转型,如何在陌生的都市、陌生的群体间展开交往,发挥影响,实现身份认同,成为那个时代渴望建功立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知识分子的一道必答题。被胡适誉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也不例外。
  一、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傅斯年——与北大同仁、《新青年》知识分子共同体的交往
  傅斯年的祖上傅以渐是清顺治朝第一位状元,仕途顺利,最后官拜宰相,山东傅氏更获“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称誉。“傅斯年从小聪颖好学,熟读儒学经典,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①,类似这样的盛誉也成就了傅斯年“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接人待物具有山顶般磅礴气势的性格”。傅斯年日后在各种交往中爱憎分明、敢怒敢言,这与其性格是分不开的;自幼受到的儒学熏陶也为傅斯年日后做学问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傅斯年就读于北大期间,正值年轻的陈独秀、胡适以《新青年》为阵地不断发表政治主张之时。傅斯年积极向《新青年》投稿,通过《新青年》这个象征性的公共空间,傅斯年结识了当时学术界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拓宽了自己的交际网络。
  《新青年》知识分子共同体对傅斯年的影响是极大的,受到民主与科学洗礼的傅氏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救国情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1918年11月《新潮》月刊应运而生,开始鼓吹新思想与新文学。这些也奠定了傅斯年作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地位。
  二、教育界新秀,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傅斯年——与朱家骅的交往
  早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傅斯年就已崭露头角,北大教授沈尹默称“傅斯年这个人才气非凡”②。本来,赴欧留学归来的傅斯年到北大任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就在傅斯年准备回国的1926年,“正是北洋军阀执政最黑暗的时期,北大也在政治高压下凋零了”,傅斯年成为北大教员的愿望被击碎,这对于当时已穷困潦倒的傅斯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朱家骅的出现解决了他的困境。
  傅斯年穷困潦倒的时候,朱家骅亲自派人给刚从香港登陆的傅氏送去聘书并非偶然。一方面,上任不久的朱家骅励精图治,对中山大学锐意改革,自各处网罗人才来中大授课;当年朱家骅在北大任地质系教授的时候,傅斯年是北大国学高材生,朱傅两人是师生关系。好友的推荐,中大同仁的赞赏,自是让朱家骅对傅斯年动了心。傅氏也正是凭借自己良好的人脉关系,因了那份学缘获得了与中大的业缘,回国后在学术界大展拳脚。
  事实证明,朱家骅是有眼光的,任教中大的傅斯年不仅成为他事业上的好帮手,更成为了与他心心相惜的好朋友。朱家骅对傅斯年的信任和支持,成就了傅斯年在中大的事业;作为回报“傅斯年以他过人的胆识,广泛的社交网络帮助朱氏筹划校务,傅氏的同窗好友顾颉刚等人相继来到中大任教,中大很快增聘了如吴梅、丁山、罗常培、何思源等当时的学界名流与大牌‘海龟’担任教授”③。即使后来朱家骅选择进入政府机构,终其一生对参政不感兴趣的傅斯年也没有因此隔断与朱的友谊。傅斯年反而很好地运用了和朱的私交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1927年5月9日,国民党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隶属于中华民国大学。蔡元培任研究院院长,中央研究院筹备之初无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打算,但傅斯年坚持中央研究院需要设置文史相关学科。鉴于傅斯年北大学生时代与蔡元培交往甚好,傅斯年与顾颉刚二人开始说服蔡元培增加“史语所”并获成功。很快,在以傅斯年为灵魂人物的“史语所”聚集了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董作宾等大师级的人物。
  三、参政议政——与蒋介石的交往
  蒋傅二人之间不是私交,因为从一开始傅斯年就是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进行交往的。虽然傅斯年想独立于政治之外,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知识分子“清议”传统的梦想被打破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时在庐山的蒋介石,力邀各界人士火速赶往庐山,频频举行谈话会和国防参议会,共商救国图存大计”④,时任“史语所”所长和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的傅斯年等人自是要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号召与会,这次会晤可被看作是蒋傅二人公共交往前奏。
  未久,战事告急,已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浙江主席的朱家骅无暇继续兼顾中央研究院事务,只好委托挚友傅斯年出面代理,傅斯年和国民政府的关系又近了一步,至1938年傅氏当选为国民参议员,正式开始了与蒋介石的公共交往。众所周知,国民政府期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然而“傅大炮”不害怕,他义无反顾地两次上书蒋介石,罗列贪污事实,弹劾时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并最终将孔赶下台。
  对于傅斯年的上书,蒋介石本来是不予理会的,蒋与孔不仅是同僚还是连襟,无奈傅氏言辞恳恳、证据确凿,蒋介石不得不出面调停。虽然蒋最终没有能够说服傅斯年,但是却越发的对这门“大炮”感了兴趣。蒋傅二人的公共交往,作为傅氏有力的政治后盾,成就了傅氏言论报国的传统士大夫社会责任感;成就了他在学界至高的地位,并让他在各界的交往中游刃有余;成就了他渴望为恩师胡适扫除接任北大校长障碍的计划——代理北大校长。包括后来傅斯年敢于在《大公报》、《观察》周刊连发三篇文章炮轰宋子文都有点“恃宠成娇”的味道在里面,和蒋介石过招的前鉴增加了他的胆量。
  四、坐镇北大,教育界大佬的傅斯年——与胡适、周作人的交往
  胡适和周作人都是傅斯年北大时期敬重的大家,傅氏与二者私交甚好。但是胡适终其一生视傅斯年为“最看重的学生”,并盛赞傅氏“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周作人自抗战胜利后一直怨恨傅斯年,甚至在“傅斯年死后亦于1951年1月12日在《亦报》上撰文《傅斯年》一文来骂他”⑤。胡周二人后期对傅斯年的态度何故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与傅斯年敢爱敢恨的性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时期,当傅斯年在为校事、国事到处奔波的时候,周作人在沦陷的北平出任伪华北教育总督办,傅周两人的决裂开始。抗日战阵胜利以后,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凭借其在各界的广泛影响,开始对战后的北大进行复兴。对于抗战时期北大沦陷后的伪教员如何处理,傅氏敢爱敢恨的性格决定了他绝不姑息。即使是对故交现已沦为汉奸的周作人的处理也毫不留情。
  自蒋梦麟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蒋介石就有意让傅斯年接任,并通过朱家骅给傅斯年带话,然而“傅大炮”却不识抬举,恳辞并举荐亦师亦友的胡适担此重任,并表示愿意在胡适就位之前代为打理。就是这样的退让对胡适这个学界泰斗一生对傅斯年心存感激。傅氏后期在学术界的道路越走越坦荡和亦师亦友的胡适以及北大似乎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五、对台大锐意革新的校长傅斯年——与台大同仁的交往
  1949年元旦,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派自己的得力助手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先去台湾经营,为从大陆撤退做好后方准备,傅斯年也去意已决。
  抵台未久,傅斯年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台大的教育事业上,却举步维艰。台大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傅氏接任前遗留的问题有经费拮据、房舍狭小、校务混乱、学潮迭起;接任时正是国民党大撤退的时期,局势动荡不安,随着国民党余部大批的撤退到台湾,学子骤然增多,原本就拥挤的学校无法接纳,教员奇缺;接任后,台大原本很多不合格的教员需要处理。
  “傅大炮”再次开炮了,一方面发挥交往的人格魅力,邀请留在大陆的学者赴台;另一方面坐镇台大,革除不合格的教职员工,凭借和“史语所”同仁的交情,聘其精英入职教学,所聘者皆能胜任;为台大争取经费,不畏强权,凡入学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录取。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傅氏开罪过很多人,但是“许多年之后,无论是傅的追捧者还是被赶走的对立者,都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傅斯年,台大在那样动荡的时局中,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奠定一个现代大学的基础是不可能的”⑥。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⑥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朱家骅,《忆傅孟真先生》[J].《台大校刊》,第101期
  ⑤朱正,《傅斯年与周氏兄弟》[J].《鲁迅研究月刊》,2010(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