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应对能力建设

2012-12-29 00:00:00李晋生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要】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深刻改变了基层领导干部所面对的舆论环境和执政条件。由于基层领导干部在应对新媒体舆论的本领、观念、体制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各地网络公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因此,基层党委政府可将新媒体作为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练兵场,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高政府的网络应对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 基层领导干部 网络应对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被引入我国以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作为接触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基层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双重考验,在应对新媒体过程中也暴露出“短板”现象,影响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摆在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时代性课题。
  一、网络公共事件挑战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和能力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公共事件,挑战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和能力。“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成为近期微博上流行的“官场新十大警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前后说法不一、官方消息“翻案”等事件频频上演。
  目前,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与畏难心理,已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较为突出的问题。新媒体引发的公共事件给基层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挑战
  随着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传递自己对国计民生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目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游离在网络的边缘,并未真正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领导干部在面对网民有时偏激、尖刻的语言,会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遇到突发性事件,需要快速反应、紧急应对时,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领导者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
  2、能力挑战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的领导。因此,在党的执政能力中,理所当然地包含利用和主导新媒体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新媒体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能力和引导社会舆情的能力。但是,不少干部并不具备驾驭新媒体的本领,面对网络“不会说话”,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束手无策。
  3、作风挑战
  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是开放、互动,其信息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一些领导干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西方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精神文化产品的挑战;同时,少数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中以权谋私、作风官僚等行为也易被网络曝光,严重损害了地方党和政府的形象。
  4、观念挑战
  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互联网等新媒体是各种思潮较量的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经济和语言方面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推行新的“信息殖民”“茉莉花革命”等扩张政策,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和诋毁党和政府的形象,鼓吹“三权分立”制和多党制,严重影响了党的群众思想基础,也使一些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挑战。
  二、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的舆论环境和条件,而基层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舆论的本领、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网络应对能力的“短板”现象。
  1、对于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认识普遍滞后
  为应对新媒体挑战,领导干部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与广大网民相比,基层领导干部大多处在初级水平。特别是,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微博等逐渐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许多领导干部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方面的认识普遍滞后,基层领导的网络观念如何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2、“媒体可控”的惯性依赖心理
  在信息化时代,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基层干部中很多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场中成长起来的,相对平和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也让一些领导干部产生“网络可控”的侥幸心理。进而长期沿袭堵、盖、封等手段应对负面消息,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一成不变地用这种“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
  3、缺少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
  在当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很少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不需要直接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展示自己。舆论监督不属于干部选拔机制内的重要因素,使干部缺少提高对网络等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
  4、部分传统观念成为能力提高的障碍
  “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令一些领导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的思想顾虑,让有的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往往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或褒奖。“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使一些领导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而“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使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三、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网络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体成为了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分析近年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可以发现:凡本地区曾发生过有一定影响的舆情事件,这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干部对新媒体舆情就更重视,对网络事件的处置也更及时得体。因此,基层党委政府可将新媒体作为提升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练兵场,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提高政府的网络应对能力。
  1、有计划的开展新媒体知识培训
  基层党委和政府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与学习,把新媒体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让领导干部能够正确认识新媒体,关注网络、包容网络、接受网络、使用网络,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质和能力,打破干部对网络的畏惧、畏难心理。
  2、鼓励、培养领导干部利用新媒体手段引导舆论
  近年来一些重视执“网”能力提升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引导舆论、获取反馈,与公众交流,在网络上发出理性、客观、正面的声音。各级领导干部可充分利用新华网在线高端访谈、微博、手机等主流新媒体渠道,与网民平等交流,勇于、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党政部门共同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打破体制外声音独大的局面。
  3、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领导干部主动接触新媒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由于媒体,特别是权威主流媒体的专业性、独立性与公信力是官员不可替代的。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关键时刻若“被失语”,将导致党委政府和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传言的公信力反而增强。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在重视新媒体阵地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防止出现“官员都开微博就能替代媒体功能”的错误倾向。
  4、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当前应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切实保障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采访报道权,以权威、准确、客观的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减少网络谣言、偏激言论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研究”(批准号: 2011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伯高,《新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的舆论挑战及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②王友洛、马欣、陈东辉,《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学习论坛》,2010(3)
  ③吕品,《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1(11)
  (作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智库与再编辑部分析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与竞争战略)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