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头颅谁当砍去?”这句话是朱执信对他的弟弟说的。弟弟清楚地记得,长兄说此话时,语调高昂,掷地有声,充满悲壮的神情。
朱执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自献身于革命以后,便不知道再有家,更不知道再有自己,再有享乐的了。
1907年,孙中山在新军和绿林、会党中建立了同盟会组织后,朱执信就协助孙中山以这些组织为基础,参与策划并参加了多次武装起义。1907年春,同盟会香港机关部领导人认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掌握着广东的军事实权,成为同盟会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的最大障碍。于是,决定采取暗杀手段,将李准除掉。早年曾受无政府主义影响,又学习过制造炸弹技术的同盟会会员刘思复,勇敢地承担了此次暗杀的任务。朱执信与同盟会会员张谷山,参与了暗杀李准的领导工作。他们在广州旧仓巷租得一所房子为据点,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制订了具体行动的方案并逐一实施。但是,刘思复因装配炸弹不慎而引起爆炸,受了重伤,并被巡警拘捕,与此案有关的法政学堂学生伍汉持,亦因牵连而被捕。暗杀行动暴露后,张谷山于刘思复被炸伤的那天早晨,即逃至朱执信家中,剃去胡须,更换服装,顺利逃至香港。朱执信亦急赴香港,与同盟会香港总会谋划对策。经过朱执信等人努力营救,伍汉持很快获得释放。刘思复也于1909年出狱。最后,同盟会香港分会决定暂时放弃刺杀行动。
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先后死去,朱执信认为,“此绝好机会,稍纵即逝”。朱执信便和赵声、邹鲁以及从安徽抵达广东的倪映典等一起,在他位于豪贤街的家中商议,大家认为时下民心动摇,社会动荡,是发动广州武装起义的好时机。当他们分头筹划,即将就绪的时候,不幸因巡防营的同盟会员严国丰分发“保亚票”(参加革命者的一种凭据)时走漏了风声,以致被清朝当局侦获行动计划,严国丰等革命党人被捕殉难。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朱执信等决定暂时停止这次起义的准备工作。
自1908年冬策划的广州举义流产以后,朱执信便和赵声、倪映典等积极筹划新军起义。会后,即在小北天官里寄园巷五号设立领导起义的机关部,由朱执信主持工作。起义时间拟定于庚戌年(1910年)元宵节。
到了1909年冬,新军的革命情绪已十分高昂,致使一些同盟会员放松了警惕,竟然不慎遗落了“盟证”,被清朝军官拾获。清朝当局便秘密与巡警采取了收缴新军营中的械弹等防止暴动的措施。1910年(庚戌年)2月9日(农历除夕),广东新军二标士兵胡英元因刻私章、购名片被巡警发现,与巡警发生冲突而被捕。为此,倪映典在朱执信家中住了一夜,与朱执信共商对策。第二天(10日),二标士兵数百人因为对胡英元被捕感到愤怒,遂结队持枪械捣毁了警察局。起初,起义军进展颇为迅速,越过了沙河后继续向前推进。但清朝当局已调动军队在沙河至广州公路的牛王庙一带布防。起义军方面因仓促改期,各路援军无法依时响应支援;特别是各县的会党、绿林未能及时出动,以致倪映典的起义军孤立作战,在茶亭附近被清军击溃。起义失败,倪映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此役新军阵亡百余人,朱执信也被迫逃到香港避难。
值得一提的是,朱执信“好头颅谁当砍去”的战斗呐喊并不等于蛮干,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既英勇战斗,视死如归;又讲究策略,巧妙与敌周旋。总之,这句话是大智大勇的英雄主义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