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反映生活,表现人性挣扎,反贪小说更是如此,“要回到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让它更有滋味”
《暴风眼》是朱晓华继2009年创作《你是我的兄弟》之后,推出的第二部反腐题材长篇小说。他不是职业作家,他的身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反贪局一名检察官,因此,他更喜欢将这两部作品细化为反贪题材。
《你是我的兄弟》曾被三十多家报刊全文转载,小说被拍成电影在央视播出,他和他的小说一炮而红。每逢朱晓华和朋友相聚吃饭,所有人的敬酒词都是:“你是我的兄弟!”
作家莫言评价说:“读朱晓华的作品,就像看他喝酒,酒量不大,但从来都不少喝。”朱晓华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反映生活,表现人性挣扎,反贪小说更是如此,“要回到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让它更有滋味”。
《暴风眼》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十七年检察工作素材积累和人生感悟,创作时间历经一年多,取材于广西检察机关查办的众多反贪大要案件。为此,《方圆》专访了这位检察官作者。
一部“接地气”的反贪作品
《方圆》:晓华,祝贺你又出新作了,能介绍一下这本书吗?不妨剧透一点给读者。
朱晓华:《暴风眼》讲述的是南方海滨城市西滨市一家三兄弟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情法冲突。老大李东哲是市长,老二李东拓是市检察院反贪局长,老三李东健是西滨市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西滨市另一位房地产大鳄彭小轩莫名死亡,引出了这个城市巨大的反贪风暴,李氏三兄弟都卷进了其中,处在了暴风眼。
《方圆》:反贪工作繁忙,你还能写出一部部作品,不容易。
朱晓华:你是想说我不务正业吧?没有。两部小说都是我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可能你坐在咖啡厅悠闲地喝咖啡的时候,我正在埋头写作呢,哈哈。当然你们搞采编工作也同样忙,加班是常事。
《方圆》:《暴风眼》大概写了多长时间?
朱晓华:故事的构思大概三个月,15万字的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大概一年多,毕竟不是专业作家,写作时间很零碎,就像鲁迅说的,从海绵里挤水一样挤出时间来。
《方圆》:反贪检察官写反贪小说,应该是驾轻就熟吧,毕竟可以接触到很多反贪案件,甚至参与办案。
朱晓华:恰恰相反,这部小说写得比较艰难,有一段时间甚至写不下去。
《方圆》:为什么?
朱晓华:这跟我自身的工作经历有关。长期在反贪第一线工作,让我对形形色色的“权钱交易”异常敏感。因此,我想,既然我具有反贪工作的实践经验,又爱好写作,为什么不创作一本接地气的反贪作品呢?有了这个想法,就有了《暴风眼》的创作动力。
《方圆》:一般来说,文学创作容易出现的弊病大致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实践经历,一个是缺少认知和判断,你既有工作经历,又有观察和认知,还会不顺利?
朱晓华:这次写作让我体会到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我是有长期在反贪一线工作的经历和认知,但也使我头脑中形成了很强的使命感,把作品变成“高音喇叭”,生硬地向读者灌输向善、廉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使故事乏味单调,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体温、没有生活。
《方圆》:哈,快成革命样板戏了。
朱晓华:在写作举步维艰的时候,我的工作有了变动,被委派到一个基层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并分管反贪工作。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工作变动,救活了《暴风眼》这部作品。到了基层检察院后,我们查办了好几起房地产领域的贪污受贿案件,广泛地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涉案人员,每天都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观察到他们复杂的心态,这使我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创作,也使我的思路清晰了,那就是创作不应主题先行,而是回到生活的本质,回到生活的本来面目,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关注职务犯罪中人性的挣扎。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这部小说得以顺利完成。
《方圆》:《暴风眼》写的就是这几起房地产案件吗?
朱晓华:不是某一具体的案件,但有借鉴,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
《方圆》:莫言为你这本书作了序,听说他很少给别人的书作序的,这其中有什么因缘?
朱晓华:感谢莫言老师对我这个文学后生的支持和扶持。莫言老师是检察文学界的老大哥,我是检察文学界的后生,所以我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吧,你知道,莫言老师是很扶持检察文学的发展的。而且,从2002年至今,他和我保持了整整十年的往来,不断地鼓励和指点我创作,这部《暴风眼》也是我向莫言老师交上的一份作业。不过这份作业在莫言老师眼里也有可能不及格。
《方圆》:我看莫言在序里对你作品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朱晓华:莫言老师更多的是想鼓励我这个文学后生吧。
人性是一座深不见底的富矿
《方圆》:《暴风眼》已经是你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了,作为一名检察官,你是如何走上小说创作这条路的?
朱晓华:我是1994年进入检察战线,在基层检察院先后从事侦监、公诉、控申、反贪等工作,后来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反贪局综合处,出于宣传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写一些新闻通讯稿。后来觉得新闻通讯只反映一些表面的事件,不能反映这个时代多棱面的生活,无法反映出反贪工作的复杂形势,近几年开始长篇小说创作。
《方圆》:创作反贪题材的小说,你最关注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朱晓华:人性的复杂性。
《方圆》:如何理解?
朱晓华:不知你是否看过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一个温暖却又冷酷的故事,它使我震撼于一起犯罪案件中人性的复杂。数学天才石神,一直痴迷暗恋女邻居靖子。一天,靖子失手杀死了上门纠缠的前夫,石神知道后,为了救他所爱的靖子,而对另一个无辜者狠下杀手,制造迷局,并把靖子所犯的案子线索引到自己身上,“献”出自己,我在其他书中很少看到爱与凶残如此交织地集于一身。从这部作品,我感到我以往的创作,过多地关注于案件事件本身,而缺少对涉案者人性的复杂性进行挖掘。
《方圆》:如果说你以前创作中存在这些问题,也不只是你一个人才有,我们在太多的小说、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对反面人物脸谱化、扁平化。
朱晓华:所以我认为检察文学创作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性的复杂性,这样检察文学才能立于文学之林,才能更吸引人。其实,职务犯罪案中,人性的复杂体现得更全面、更充分。
《方圆》:为什么这么说?
朱晓华:从检察官这方面说,他们面对的同是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有些还是亲戚、朋友、亲戚的朋友、朋友的亲戚,有些甚至还有利害关系,他们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从职务犯罪人员来说,他们大多是领导干部,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也曾经辉煌,也曾经是进步青年,也曾经廉洁,他们坠入犯罪深渊,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心态。
《方圆》:在你多年的反贪工作中,你曾接触过这种“复杂人物”吗?
朱晓华:多年的反贪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反贪检察官和许多落马贪官,他们都是很复杂、很立体的。就说我自己吧,我曾经受命抓捕一名涉案人员归案,他却是我从小一块长大的好朋友,在那四十八小时里,我的内心经历了多少波澜、多少矛盾呵。再比如,有一位“空降”县长,上任之初,他也是想廉洁从政的,可是当地的氛围送礼成风,他不收礼,许多干部对他就有意见,排斥他,他的工作很难开展,最后他不得不妥协,他内心该有多纠结。可以说职务犯罪比一般的暴力刑事犯罪,其间人性的挣扎更激烈。
有了这些感悟和认识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作,力求探索职务犯罪案中人性的挣扎。2010年,我创作了小说和同名电影剧本《你是我的兄弟》。这部作品的原始素材就是我前面说的那次办案经历。
《方圆》:小说和电影我都看过了,确实很精彩。《暴风眼》中人性的挣扎是不是有更多的展现?
朱晓华:谢谢赏识。《暴风眼》的故事更为复杂,反映的社会面更广。作品中三兄弟,由于他们的身份不一般,各种利益、欲望、情感在他们身上交织,一场反腐风暴又使他们交集,反贪局长如何面对涉案的市长哥哥和房地产商弟弟?市长哥哥和房地产商弟弟为何既排斥又勾结?他们之间的人性挣扎、亲情冲撞会十分激烈。
《方圆》:反贪小说追求挖掘人性的复杂性,会不会使反贪小说繁杂了?
朱晓华:有些情节激烈的反贪小说,读者是看得“叫爽”了,但容易失真,毕竟反贪小说不同于警匪小说。当然,反贪工作中也有对职务犯罪分子的“最后一击”,也可以写得很精彩,但“最后一击”之前,会有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较量过程,这也是当事人的人性挣扎的过程,我认为写出人性挣扎的这个过程更精彩。人性是一座深不见底的富矿,越挖越精彩。
检察题材也可以写得精彩
《方圆》:你刚才说,反贪小说不同于警匪小说,有哪些不同?
朱晓华:检察文学相比于公安文学而言,明显处于劣势。首先检察文学起步较晚,先天不足。侦探小说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产生了《福尔摩斯探案》等世界名著,好莱坞警匪片已经成为了类型片。在我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也已有《霍桑探案》等作品,而检察文学是近几十年才兴起,尚没有大家公认的范本和套路。
其次,公安工作往往“外向”,而检察工作则“内向”。因为公安破案多是在室外、野外,呈现较多的动作,如歹徒抢劫、杀人,警察追捕,双方对垒、搏斗,等等,场面可以写得很惊险、刺激、火爆,而检察官尤其是反贪检察官破案更多的是调查取证、分析证据、审讯室攻心,没有多少野外“动作”,而且腐败分子作案是悄无声息地进行,也不会轻易逃亡,缺少“看点”。
《方圆》:这么说,检察文学创作有自身的瓶颈,难以写得精彩了?
朱晓华:我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公安文学特别是警匪小说、影视创作已经很成熟了,要突破很难,有了公认的模式,创新很难被认可,而检察文学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套路,容易创新;虽然有自身的瓶颈,但可以扬长避短,瓶颈也就消解了。
《方圆》:怎样扬长避短?
朱晓华:检察工作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也有很多“好看”的地方,如敌我难分,贪官在被查之前,都是“好人”,这是不是很有“间谍小说”的味道?又如腐败多是高官、高智商犯罪,检察官与他们较量,既需要高智商,又常常受到权力的阻挠,呈现在作品里会很牵读者的心,尤其是审讯室的斗智,堪比“密室小说”;再如特大贪腐案总伴随刑事案,两者结合来写,会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暴风眼》就是将刑事案和贪腐案结合来写的。总的来说,我认为检察文学没有“套路”,可以通罗马的路很多。
《方圆》:还有你前面说的人性的挣扎、思想斗争更激烈。
朱晓华:对。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靠情节取胜,但挖掘人性一定是最深刻的。人性的挣扎、思想斗争除了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行为外化来表现,如逃避、自杀、行为反常,呈现出来也会很精彩。同时,我认为检察文学创作需要更注重布局,否则容易流于平淡,凸显自身的弱势。
《方圆》:近几年,你既写检察题材小说,也介入检察题材电影制作,你认为小说、影视创作对推动检察文化有着怎样的意义?
朱晓华:作为一名普通检察官,通过创作,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弘扬检察文化,必须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检察文化终究是要通过一件件作品来体现的,它可能是一篇理论文章,也可能是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部电影。我认为构建检察文化这座大厦的基石就是我们每一个检察官最朴素、最真实的每一件作品。
《暴风眼》,是一部以官场腐败、权钱交易为批判对象的描写当代都市生活的小说,小说刻画了西滨市的三兄弟,老大李东哲是西滨市市长,老二李东拓是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老三李东健则是全市最大的房地产商。李东健最早被卷入一件洗钱案,受到李东拓的追查,三兄弟因此陷入了一场腐败大案的漩涡。三位风云人物,在这场腐败案中站在了不同的阵地上,最后,就在李东拓不懈地要揭开兄长与弟弟涉嫌腐败的真相时,弟弟李东健在一次意外中摔成了重伤……
莫言评价这部小说“是一盘不怎么处心积虑的白水羊头”,用“单刀直入、当头棒喝,解除文学的武装,赤膊上阵左右互搏”这种方式在记叙一件腐败大案,“在其貌似聒噪的喧闹中,有一种冷月青冢般的思想上的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