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所强调的“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及“问题由学生提、答案由学生找、方法由学生解、规律由学生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了课堂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低效无效的环节,如,合作学习中出现“假问题”“假合作”现象:要么,有的小组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作“壁上观”;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学生看教师的脸色行事,配合教师的表演,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内鸦雀无声等。这些低效无效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扎实,学习成绩跳跃性大;两极分化仍然相当严重;课堂检测达标率低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剔除低效无效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剔除;提高;“三讲三不讲”;扎扎实实
如何剔除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环节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加强问题教学设计,提高提问实效,杜绝假问题,用真问题组织教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合作、讨论的中心,保证所讨论问题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因此,问题一定要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关键点、疑点、热点创设,注重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坚决杜绝无实际意义的设问。对于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胡乱猜想、漫无边际的问题,或者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参与讨论也毫无结果的问题都没有必要去提问。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对学生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会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受益终生。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善于组织、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等,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做到“三讲三不讲”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必须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只“讲方法、讲规律、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而“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仍然也不会的不讲”。因此,要把班级、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否是让老师对学生完全放手不管呢?非也。合作学习型课堂要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生合作要富有实效,扎扎实实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尽管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是如果学生活动形式过于花样百出,难免会流于“形式化”“表演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甚至出现偏离学习重点的情况。假如学生只图课堂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双基知识根本没有掌握,那么课堂检测效率较低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免得留下“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遗憾。
五、加强过程有效调控,善于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问题产生。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产生消极思想,从而拘谨、自卑,这样就谈不上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生高效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适当地介入其中,随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剔除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环节,大大提高了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乐学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秩序静动结合,张弛相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心理满足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堂检测达标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显著。
(作者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辛兴镇初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