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写作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2-12-29 00:00:00崔福余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1期


  学生写作文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七拼八凑,无重点,结构杂乱无章,要不就是内容假、大、空,言之凿凿,却空洞无物,情感凌驾于内容之上,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教师批起作文更是头疼,改了错字又改标点,改了结构又要改语法,最后改得的体无完肤,学生的作文才有了点模样。透析这些现象发现,小学生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作文无话可说
  细细研读当前小学生的作文,精彩的很少,大多数作文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空话堆砌。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就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眼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片段,粘连起来就是一篇生动的文章。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习作就是写校园或别处的景物,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凭记忆去写,学生就会写得很单调,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利用活动课时间带学生去重新观察我们可爱的校园。走过花坛,我们一起回忆花坛四季的美景;走过升旗台,我们一起回顾升旗的情景和在升旗台前领奖、召开运动会的情景;走过校园东南角的小树林,一起畅谈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捉虫子、逮蚂蚱、勒树宝……然后学生独自选择想写的景物,先说后写,学生写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
  二、作文结构大同小异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素材是作文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作文的骨架。看看我们学生作文的骨架吧!教师在教学中的结构套用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在结构上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禁锢了学生的创作个性,学生怎么能愿意去写呢?例如,要写熟悉的一个人,结构都是先写外貌、再写事件、最后总结的“总-分-总”结构。正因为教师讲例文是这样的结构,所以学生就生搬硬套,形成了一个模子。其实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就应该注意向学生多介绍文章的结构。如《乡下人家》一课就是“分-总”结构,先介绍不同景物、不同季节的美,最后进行概括,这就有别于“总-分-总”结构。教师在讲读这些课文时,应强调课文的结构,并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在写作时加以运用,写出的文章才结构迥然,异彩纷呈。
  三、情感虚假、淡漠,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作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的流露绝不是口号喊出来的。现在的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而且学生对于家庭、社会、他人只求索取而无所付出,不知同情,没有感激,对世事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样的人怎会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
  四、缺少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的作文更大的一个缺点是空洞,写出的文章没有内涵,没有细节,没有闪光点。造成这样的原因,一个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另一方面是学生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指导学生模仿文中对荷花的描写方法也写一种植物,美好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题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了方法,才会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总之,造成小学生作文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改变此种现状,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在多观察、多研究、多与学生接触,找到的学生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多方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会使学生在作文上呈献崭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沙岭中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