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议恶化,在中国国内针对日本的负面情绪大增。最新的新闻是,继中国香港14人登陆钓鱼岛之后,日方又有议员10人登岛,由此引发两国内部各种激烈的对抗声音。
回顾钓鱼岛主权历史的迁延,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沒有任何其他故事比这一变迁更能折射中日两个同文同种国家的国势与海权兴衰更替。
中日两国的近代海军事业差不多起步于同一时期,曾被历史学家称为一度占据全球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而日本觊觎钓鱼岛主权的最早记录则在1884年,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无人岛(即钓鱼岛)。而在此10年前的1874年,借口“保护侨民”,日本开始第一次入侵台湾活动,此次入侵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当时国家战略方向的讨论画下句号:海防成为第一战略优先,向欧洲海军军备先进国家订购近代化战舰,建立现代化海军成为国家防务的优先事宜。10余年后,北洋海军成军,而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竞争于是变成了零和博弈的东亚海军与海权竞争。
1885年9月至11月,日本三次秘密派遣官方人员调查琉球以外所谓“日清之间”无人岛,此为日人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中国所属岛屿的野心的正式登场。不过当时日本冲绳地方执行官的报告中显示,日本对这些岛屿的染指可能会招致中国反对,因而,日本中央政府对日本人希望在岛上竖立标志物等申请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实际上,在此后中国新建海军的潜在威慑之下,大约十年之间,日本对这些岛屿的野心与计划不得不有所收敛。这里也体现了中日两国当时在海洋主权意识上的差异,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其近代化的第一反应是拓展海洋国土,而中国虽然已逐步建成新式海军,却疏于厘清和确立海洋国土边界。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即对华备战计划,此计划的要点是在朝鲜和辽东及台湾两个方向进攻中国,使用新建的现代化海陆武力,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而七年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人取得胜利,结束了中日历史上第一轮海军竞赛,北洋海军全军覆沒,中国建设和拥有现代化海军、进而追求现代海权的初始努力宣告失败。在战争胜利的背景下,日本内阁发出指令,在钓鱼岛等中国属岛上建立界标,并清除原中国主权的标志。1895年1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将钓鱼列屿划归冲绳管辖,而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则把我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二战后,《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非常清晰地规定日本使用暴力侵略手段自中国取得的领土,将予归还中国,但两个原因导致这一问题在新的历史情境下不能圆满解决:其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虽然基本解决了近代以来大陆本部的安全问题,但战后的中国并非海权国家,战争使中国海军再次全军覆沒,浴血八年的中国依然是标准的陆权国家;其二,俟后爆发的内战及其后果,使得二战后的缔结和约活动出现不正常的状况,中国由此不能以完整的战胜国立场参与和约谈判活动,而在1950年代冷战初起的大环境下,美国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以牵制中国,这使得钓鱼岛主权问题成为中国被迫支付的冷战代价。这是直接导致后来美日非法私自移交钓鱼岛管辖权与今日钓鱼岛被日方实际控制的原因。
1949年之后,在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海峡两岸都沒有条件发展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而中国大陆的国防事务仍以陆地和大陆所属领海、领空防卫为核心任务,这使得两岸虽不承认1972年美日对钓鱼岛的管辖权移交,但毕竟沒有完整的国家手段来进行直接的收复或维护主权行动。直到近20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飞跃,被历史中断的中国转型为海权国家的进程重新启动,并以新的动力加速前进。在这一新力量成长的背景下,钓鱼岛主权维护与收复问题才第一次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小岛恩仇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国势和国运,而不是弹丸之岛一城一地的得失,这是国人需有充分清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