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步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且看不到短期内复苏的希望。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各届的共识。政府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强调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等。这些重大战略措施,都对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远远没有解决的,我们需要重新考量实体经济,探讨实体经济重新发展的道路。
重塑中国的实体经济,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该怎么办?
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2012年的冬天比2008年还要寒冷。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步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
在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中国制造企业大多通过低成本抓住机会快速扩张,先把市场占领,拥有规模优势。当神话褪色,沿着原来的路线继续奔跑,则可能跌入断崖,成本上涨、订单流失、融资困难让他们开始思考转型。
知易行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有代价的,只要是转方式,就意味着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而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寒冬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影响下,位于神经末梢的企业难免会有刺骨之痛。
他们曾经心存幻想,把业绩的大幅下跌归咎于不景气的外部环境,甚至将复苏的希望再次寄托于中央政府的刺激政策。然而在钢铁、工程机械、造船等行业的产能依旧过剩的当下,再来一次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幻灭 ,“转型”这个老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在告别“高速增长时代”后,他们必须要适应“平速增长时代”的生存法则,要找到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路径,他们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经济高速发展时,机会无处不在,但需要规模才能捕捉。“平速增长时代”,规模效益失灵,而需要更注重投资机会的选择与细节把握,这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深谙全产业链的要义,他明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创造利润、创造价值。利润是中粮通过整合企业资源、降低社会总成本创造出来的,而价值则体现在整个链条上统一的标准上。
当然,全产业链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平速增长时代”的第二条出路是精细化。在本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任建标说:“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完全可以从满足个性化消费入手进行发展。”这的确是好事,当很多中小企业没法生存下去的时候,仔细研究消费者特性,提供一些定制化的产品,也是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路径三是加速推进国际化。当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一片愁云惨淡,企业们纷纷海外求生。三一牵手“大象”公司,山东重工的“谭大胆”大手笔收购法拉第、凯傲,中联重科海外建厂……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掀起出海潮。选择是对的,国内业绩下滑了多少,海外销售额几乎就增加了多少。
还有路径四,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内部的结构变革。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的思考更为长远:“很多人都在强调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在的变化。我们内在优化了,不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阴天下雨,身体就都能扛过去。”
谁都知道远方必定是朝阳,但他们必须要重新选择一条崭新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