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经济论坛为我们分析了形势,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这个论坛是及时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就顺势召开;这个论坛是热烈的——众多经济学家为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和引导;这个论坛是务实的——十多位身处企业一线的领军人物畅谈了把握机遇、强化实体经济抵御危机的宝贵经验和体会。
这次论坛为中国经济把脉。我和许多代表一样,从中认识到只有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平稳增长。如果过度地依赖于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必然形成实体经济的失衡甚至“虚实倒挂”。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回归到“再工业化”,这个客观过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视。西方国家为实现“再工业化”,有可能召回产业也召回技术和人才,使原本在中国强势发展的企业形成所谓“空心化”。这里“心”是什么?“心”就是核心技术和人才,“心”就是企业的灵魂和竞争力。我们的不少企业,尤其是挂“洋牌子”的我国大型汽车产业,如果离开了外国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就等于没有了“心”。然而,“转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转型”将要发生“阵痛”就在所难免。不过,“阵痛”是个医学用语,是新生儿将要诞生的信号。咬紧牙关经过“阵痛”,就可望生出一个中国企业自己的“心”。
面对危机,我们必须以创新成果和技术进步填补外企撤出后留下的空间,以大量的核心技术在最高端、最高附加值的现实领域甚至未来领域取得优势,不断制造出外国还没有的复杂、精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把“空心”填实,抄“近路”抢先走到新兴工业国家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才能摆脱长期充当外国人加工厂的尴尬,最终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欧美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必然给中国的工业化甚至整个经济带来挑战和冲击。其中既有危机,也是机遇,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也一定会困难重重。为此,厉以宁先生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要有信心”。只要我们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加大新兴技术开发的力度和新兴产业投入,提高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尽快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在当前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博弈中,不但会立于不败之地,更可望在产业中创造新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