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转型与大国战略思维

2012-12-29 00:00:00沈国放
世界知识 2012年1期


  2011年,中国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继续得到加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没有一件不影响中国,中国的一举一动皆为世人所关注。中国强大了,有人担心,有人害怕,有人受到鼓舞,有人希望和中国加强合作,也有人想遏制我们。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了,面对的肯定是比较复杂的局面,所以我们应该有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来应对我们面临的环境。比如南海问题,以前美国对南海问题不介入,现在却说涉及到美国利益,而且高调介入。这当然和美国对华两手政策是一致的,并不奇怪,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在东南亚的力量上升。在“10+3”、“10+1”框架内,东盟十国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很多很快,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和军事等方面,这让美国觉得地区战略平衡有些失衡,所以要利用南海问题制约中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确实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利益也越来越国际化、海外化。所以我们外交上存在着很大挑战。欧债危机、中东动荡、南海局势复杂化是2011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政治挑战,涉及我们的海外利益,涉及我们的主权和核心利益。
  第一,在国际或者地区发生危机时,中国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要积极参与参加相关地区的国际会议,不是象征性地出现在会场,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设性建议,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避免华而不实的空话和大话。其次,要认真研究怎样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利益。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很大。怎么参与帮助欧洲度过危机也涉及到我们的利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如何帮助一个人均收入十倍于中国的欧洲,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去帮助一个资本主义集团,这要触及我们的一些传统思维。
  第二,在地区局势动荡下,中国要有一个怎样的对策?首先反应要快。例如,在利比亚、埃及撤走我们的公民、劳务人员方面动作很大、很快。外交上如何应对也要有明确的对策,外交上的滞后会让我们非常被动,会付出政治外交的代价。尽管西亚北非这些国家是我们传统友好国家,我们和这些国家以前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立场和观点是很相似的,但政权更迭是现实,我们要超越一些传统思维。
  第三,在自身的核心利益受到挑衅时,中国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以南海问题为例。南海问题实际上已经国际化。我们虽然还要强调反对国际化,强调靠双边谈判来处理有关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研究,在“被国际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公开场合,以大量历史事实为基础,准确清晰地解释我们的看法、立场和主张。我们现在海外利益越来越大,领事保护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大力加强,不仅仅是涉及到中国公民的安全。
  这些问题不仅政府要研究,民间也要研究。我一贯认为,预防性外交对我们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发展这么快、在国际上影响这么大的情况下。预防性外交要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等方面协调进行。预防性外交设计得好,可以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有助于我们在外交工作中理顺轻重缓急,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看到隐藏的矛盾和可能引发冲突的导火线,主动提出预防性对策,而不是出现了问题去被动应对。预防性外交也包括我们在相关政策上要提高透明度,要相对具体化,要让国际社会知道我们的发展方向,避免外界添油加醋的猜测,更要防止某些敌对势力加以利用。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和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外交确实需要转型,要树立大国的战略思维,改变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才能够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