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村的“艺术总监”

2012-12-29 00:00:00史家民
中华儿女 2012年14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明妃村,就是现在三峡库区香溪河畔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昭君村全村占地2.7平方公里,因西汉时诞生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出塞和亲”的一代名妃王昭君而得名,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就是从这里远赴匈奴,踏上了和亲之路,换来民族大团结。
  村中有300多人,大多姓王,皆为昭君娘家后裔。昭君别乡已有两千年,但村中仍保留着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婚、丧、嫁、娶原始古朴,被专家学者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村里人人会唱歌,个个会表演,兴山围鼓、地花鼓、薅草锣鼓以及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兴山民歌,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场面壮观、生动感人。
  昭君娘家第72代后裔王作权老人今年63岁,是昭君故里的地道农民。6岁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打兴山围鼓,从此开始了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之路。王作权说:“年轻时生活非常不易,唯有山歌伴我劳作,慰籍着穷苦的生活。望着一大片田地,怎么也种不完,如果边唱歌边做,就不会觉得那么累了。睡不着的时候唱山歌,可以忘记烦恼。”清贫辛劳的日子,一首首民歌成了舒缓他压力和抑郁的心灵鸡汤。
  多年的积累,王作权学会了兴山围鼓曲调128首,薅草锣鼓500多首,情歌地花鼓五句子歌近千首,受其熏陶,老伴邹良保、三个儿子李智、李勇、李忠都是吹拉弹唱的多面手。每逢乡里乡亲家有红白喜事,全家都会齐上阵,分别使用唢呐、锣、鼓、钹等乐器,为喜事祈福纳祥,为逝者哀悼送别。
  随着昭君文化旅游的升温,王作权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受邀干起了“艺术总监”,表演和传承这些流传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多年的爱好找到了用武之地。高亢的嗓音、原生态表演的风格受到了游客的热捧,王作权也扎起了马尾,多了几分“明星范儿”。几年下来,王作权先后为中外游客演出5000多场,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也留下了他们演奏的身影。
  为了将这些祖祖辈辈相传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想学,王作权就会毫不保留的传授。他累计收了44个班子260多个徒弟,遍布县内县外各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