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1975年进入青啤执著奋斗了30多年,从洗瓶工、锅炉工到总裁,再到董事长
2012年6月28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发生高层变动。在这天召开的记者会上,青啤公司会议室的每个座位上除了摆放有一瓶纯净水外,还有一瓶330ml装的青啤纯生啤酒,这让这场发布会的气氛显得有些微妙。
主角金志国走向会场。会议主持人青啤董事会秘书张瑞祥先介绍了到场的青啤公司领导,当第一个念到金志国的名字时,全场一片哗然,因为他的头衔变成了青啤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原总裁孙明波的头衔变成了董事长。这意味着青啤的“金志国时代”结束。
就在金志国宣布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的同一天,备受瞩目的“2012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在北京发布,青岛啤酒以631.68亿元品牌价值,再次蝉联中国啤酒第一品牌,成为给这位青啤老帅最好的离职礼物。
无休止的工作,透支的体力,金志国换来的是青啤公司2001-2011年,销量由251万千升提升至715万千升;公司销售收入由52.77亿元提升至227.9亿元;青岛啤酒进入“世界品牌500强”,成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青岛啤酒也被龙永图称为“中国惟一的国际品牌”。
金志国,演绎了从一个洗啤酒瓶的工人到执掌青啤帅印的传奇人生。
青岛啤酒新味道
金志国1956年出生,亦选择了56岁辞去青啤董事长的职务。虽然他一再向媒体解释自己突然辞职与身体健康有关,但是他又不断强调,目前青岛啤酒已经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他相信最终是“制度”而不是“法人”能给企业带来更长久的辉煌。
也许是卸任之后没有了那么多的负担和压力,金志国在发布会上多次用到了“掏心窝子”来表达自己此刻的感情,他说,他愿意打破中国不到年龄不退休的传统。“我掏心窝子向你们保证,对这样一次调整,按照中国的传统,不到年龄不下台,不到正式的换届不下台,我今天就想创造一个奇迹,就想创造一个非常态,将来一定是常态的这样一个机制。当我和我的团队建立起能够支持百年青啤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的时候,我非常的欣慰,青啤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轨道,它可以自由地飞翔。”
金志国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让青啤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一些跨国大公司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目前,中国有很多的企业都有比较深的个人烙印,这一方面表明这些企业家具有非凡的能力和魄力,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说明,这些企业的人治色彩比较浓厚,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运营体系,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家不敢放手、不愿放手。
“我们知道很多著名优秀的公司,比如奔驰,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奔驰的掌门人是谁?我们知道可口可乐全世界在享用,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掌门人是谁?但是,这个品牌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这个企业,永远获得社会的尊敬。我就有个梦想,当人们忘记这个企业的掌门人,而记住了这个企业的品牌拥有良好的信誉的时候,这个企业才会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向记者解释了离职原因。对于公告中所说的身体原因,金志国在讲话的最后才提及,在他几十分钟的讲话中,说得最多的是公司的体系和制度,他试图让媒体明白,他选择离开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对青啤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体系建设的信任。
在闪光灯的闪烁下,他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说:“十年磨一剑,我和我的团队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告诉朋友们,如果在这样一个志宏的机制下,在青啤任何一个人,想动用他自身的权力,去做一件事情是做不了的,包括董事长”。
企业家作为个体而言,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建立起科学的治理结构,一旦企业家无法承担责任,那么企业也将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所以,要想做成“百年老店”,青啤的经验值得借鉴。
崭露头角的“西北狼”
金志国1975年就进入了青岛啤酒工作,青啤是他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一份工作。他最早是刷瓶子的员工,从刷瓶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青啤前总裁彭作义也是在其56岁时因心脏病突然逝世,时任总裁助理的金志国出人意料地临危受命,连升三级,被提拔为总裁,接手了规模急剧扩大的青啤公司。
在彭作义时代,青啤是行业的一匹“狼”。1996年至2001年是青啤疯狂扩张时期,短短5年间,青啤吞下47家公司,厂房遍布17个省市,生产量由35万吨升至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19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2001年,青岛虽已贵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但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已达到7000多万元,大多数被收购的企业都存在着开工不足、产能被闲置的现象。
1995年,青啤并购陕西汉斯啤酒就是一个典型。当时的汉斯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市场占有率不足1%,青啤派到西安的总经理不到半年就被折腾回来,金志国也就是此时被点将成为汉斯啤酒的第二任总经理。正是当时,金志国将狼性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刚到西安的几天,金志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堂堂的国营企业汉斯啤酒,会被民营企业黄河啤酒和乡镇企业宝鸡啤酒打得落花流水?金志国坚持在市场第一线了解情况,提出了“杀鸡扫黄”的口号,并在营销模式、品牌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金志国用了三年时间,使汉斯啤酒重塑品牌形象,在西安推出了汉斯2000,当年便获纯利5000万元,并牢牢占据了西北地区的高档啤酒市场。到了2000年,西安公司产销量近20万吨,贡献了青啤所并购企业的一半利润。
2001年4月份,金志国出任新成立的青岛啤酒北方事业部总经理,该事业部下辖汉斯、五星、三环等6家啤酒公司。
在西北市场书写的传奇故事,也是在时任总裁助理的金志国之前排着十几位资深副总裁的情况下,能临危受命接过青啤帅印的原因。
把“狗”转变为“狼狗”
金志国执掌青啤的11年,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其一是进行内部整合,带领青啤实现战略转变的“软着陆”,另一件则是保住了百年青啤的民族品牌。
2002年,一向激进的青啤开始变得平静,青啤开始走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产能消化阶段。这段时期,青啤的口号开始由“做大做强”变为“做强做大”,战略则由“外部扩张”向“内部整合”做重大转型。
同样这一年,华润雪花进入了收购大跃进时代,宁高宁携华润资本强势来袭,并抛出了商场上著名的“35只猫理论”,其时华润雪花在市场上收购一切可以收购的目标,不惜一切,宁高宁寄望35只收购而来的猫,未来能变成拥有合力的啤酒业之虎。啤酒业的收购兼并战进入巅峰。
此时的金志国,必须作出选择,面对华润雪花和SAB、AB等世界啤酒巨头的威胁,是继续扩张,以保住啤酒业老大的江湖地位,还是练好内功,再谋发展。
庆幸的是,金志国选择了后者。
在金志国看来,“在不同时期,企业需要不同的发展、经营战略。在当时的背景下,青啤发起的大规模兼并和扩张是正确的,而整合的目的就是把一麻袋土豆聚合成一个大土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曾这样评述金志国的青啤人生:“在金志国任期,青岛啤酒以内部整合替代外部扩张,通过规范管理制度,重塑企业文化,成功地整合了原本松散的青啤帝国,把青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狗’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狼狗’,并且以稳健的步伐走在‘双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可以豪不夸张地说,金志国再造了青啤!”
在整合五年积聚力量之后,2006年,青啤的战略由“整合”向“整合与扩张并举”转变。2008年,金志国出任董事长。业内人士称,“新的班子更具有进攻性。”果不出所料,当年4月,青啤募集资金15亿元,计划投入7亿元在山东、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新建或扩建啤酒生产基地。金志国坦言,青啤想超越华润雪花的意识“不用含蓄”。
然而,内忧刚刚解决,外患纷至沓来,2008年接任青啤董事长的金志国遭遇了一件后台失火的大事:青啤卷入世界啤酒巨头英博和AB掀起的惊涛骇浪中,之后日本朝日啤酒收购青啤股份,作为啤酒业大佬中硕果仅存的民族品牌,青啤有被外资收购的危险,用金志国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月没睡好觉,半夜三点起来坐在沙发上抽烟”。
几经布局,最后金志国将青啤27%的股权一刀两断,朝日与陈发树各占19.9%及7.01%,从而使沸沸扬扬的青啤股权一事落下帷幕。
lSS/zS0mOL/SEkUD32go/A== 改组董事会外向国际化
如果让金志国自己选择,他执掌青啤的11年里,最骄傲的还是对于公司董事会的改组以及公司治理的现代化。
在金志国担任董事长的期间,由11人组成的新董事会中,大股东仅占五席,新任的4名独立董事阵容堪称豪华,有中国著名的金融、法律专家,财税、财经战略专家等;中国优秀的民企巨子,身为国际啤酒巨头的合作伙伴也都加盟进来。此前,青啤已实施多年的“首席独立董事”一票否决制度,对防范公司决策风险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金志国曾豪情万丈地说:“大树在冬天是冻不死的,只有草才会被冻死。青岛啤酒扩张的梦,什么时候都不能破灭。”他还表示,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青岛啤酒将继续走稳健整合与扩张的道路。
的确,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金志国重新开始向“整合与扩张并举”转变,2008年11月9日,青啤以2.145亿元的代价收购了烟台啤酒39%的股权,将烟台啤酒纳入青啤阵营;2009年6月6日,青啤以2.5亿元的代价将趵突泉啤酒揽入自己怀中;2010年12月7日,青啤以18.73亿元现金全资收购由香港培新集团持有的银麦啤酒100%股权……
2011年10月,青岛啤酒(泰国)有限公司在曼谷正式签约,启动年产20万千升啤酒工厂的建设。这是中国啤酒行业首次在国外建厂,标志着中国啤酒企业正式迈开了“走出去”海外建厂的步伐。
目前,青岛啤酒已经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61家啤酒生产基地,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目前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但是,谈及未来国际化的竞争,金志国表示:“全球范围内来讲,第六位已是一个不错的位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前三名,尤其是第一名它的规模相当于整个中国市场的90%,如果没有千万吨级的产量,国际化从规模的维度上来讲,没法与世界啤酒巨头抗衡。”因此金志国立下了2014年实现1000万千升销量的目标计划。
从1975年进入青啤执著奋斗了30多年,从洗瓶工、锅炉工到总裁,再到董事长,金志国带领青啤从2001年销售收入52.7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231.58亿元。而身为青啤名誉董事长的他,也将继续关注这家他倾注了全部青春岁月的企业……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