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库这辈子与“孝”有缘,任民政部副部长时又兼任老龄方面的工作,所以逢会必讲孝道
2012年4月28日,在“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上,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对中华孝文化进行了精彩演讲。
讲台上的李宝库穿着整齐的西装,脸上习惯性地带着笑容,没有一点高官的架子和威仪,更像一位儒雅的学者。
李宝库说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他通过援引《诗经》的诗句、汶川大地震中母亲舍生保护孩子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蓉捐肝救子的实例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的、无私的,而儿女对父母感恩、知恩、报恩的情感即为孝。
关于“中华孝道的传承”,李宝库说,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家庭出现,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伦理,之后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上升到道德高度。《孝经》的出现则标志着孝文化的理论化。然而,承载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孝道却自汉朝开始,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加入了愚忠愚孝的成分。多种因素的杂糅也使得当前孝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像这样的讲座,李宝库自己也数不清演讲过多少次,通过列举古今中外感人肺腑的故事,全面深刻讲解了什么是孝以及中华孝道的传承。他幽默风趣的言谈总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参与完成“千年一划”勘界工作
李宝库,1944年出生于山西潞城县农村,兄妹七个,排行老大。11岁离开农村到城里上学,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学系。大学毕业后,曾在山西省岢岚县政府、太原市委办公室工作。1979年调入民政部,1995年1月任民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在任期间,他主管行政区划地名司、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等司;同时,在国务院和民政部领导下,负责全国勘界的具体组织领导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说起勘界工作,李宝库感慨万千。他走到书架旁,从中取出一本厚厚的精装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打开首页,上面有他亲自用毛笔字写的“勘界七年,终生难忘”八个字,字体庄端厚重,颇有书卷气。
“当民政部副部长期间,七年我没去过上海一次,因为勘界工作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自从秦始皇设立郡县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域界线一直沿袭至本世纪初,我国省界有6万多公里,县界约40余万公里。绝大部分都习惯以山、水、路为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法定的。 ”
为此,国务院确定“九五”期间进行全面勘界,并将这项任务交给民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民政部部长的领导下,李宝库负责全国勘界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这次勘界是2000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全国勘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意义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李宝库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重托,他经常深入实地。甘青边界是当年勘界任务的重中之重,全长2600多公里,占全年勘界任务总量的四分之一,当时有1300多公里没有勘定。其中,有争议的14处,而且这些争议由来已久。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已有40多年,历史上形成的文件、协议就多达几十个。这些协议有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彻底落实。
1997年6月14日到23日,李宝库带领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行五人,沿着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东北边沿,9天行程近4000公里,对甘青边界线西段和中段的争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一番调研,李宝库认为:边界争议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之争。“有些干部从地方利益出发,过分强调本方利益,误解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含义,又害怕背上‘卖地求荣’的骂名,坚持寸土必争,致使本来通过基层协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为此,李宝库结合甘青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的勘界工作原则,提出“以双方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区域现状为基础,明确行政区域界线”的解决办法。
“解决争议时,我们一定要首先考虑双方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双方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作为最高目标,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想得开,问题才能处理好。”
“邓小平同志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为了解决香港这个特殊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里,对我们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一国一制’这个天经地义的观念的大胆突破。不突破这个观念,香港、澳门问题就难以解决。”
“由此我联想到解决甘青线时也要突破一些常规观念。是坚持所谓地域管理上的‘完整性’重要,还是保证老百姓安居乐业重要呢?全国各地很多大河大江大湖泊,并没有因为跨省就影响其完整性,像长江、黄河,你能说它们不完整吗?我认为,保持完整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在一个省的区域内,关键在于怎样管好。”
李宝库和他的同事们,运用辨证唯物论原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边界争议问题,消除了引发新的边界争议的隐患,维护了边界地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到2002年1月,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除个别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协调之外,省、县两级勘界工作全部完成。至此,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来中华大地省与省、县与县的行政区域没有明确分界线的历史,被专家称为“千年一划”。
退而不休,开启人生第二春
李宝库这辈子与“孝”有缘,说来有趣,他的处女作就是1982年发表在《瞭望》杂志上的《略谈敬老尊贤》。从此,他对儒家孝文化情有独钟,翻阅了大量资料,继承创新,一发而不可收拾。任民政部副部长时又兼任老龄方面的工作,所以逢会必讲孝道。
2004年,李宝库从民政部副部长退休,又先后担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员主任、中国老年艺术团总顾问。“虽然官衔儿一大堆,干的却是一件事,那就是‘弘扬孝道,敬老助老’。”
他先后组织和倡导一系列孝亲敬老、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日以继夜地写敬老文章、拍敬老电视、讲敬老故事。他指导出品的大型纪录片《无声的革命》,在中央和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以他为总顾问的中国老年艺术团,在全国一些城市巡演,并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当代中国老年人的风采。由他主编的《中国敬老故事精华》,经过再版,已发行几十万册,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被誉为:“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作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宝库在任期内的5年每年都有提案,而且所有提案都会涉及同一个主题——“孝道与养老”。
200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他与敬一丹等4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全社会重视我国高龄老人的问题,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的养、护、疗服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副总理黄菊、回良玉均做出了重要批示。民政部决定由中国老基会设立爱心护理基金并启动这项工程。当年12月26日,中国爱心护理基金成立仪式暨爱心护理工程启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大会。
截至目前,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单位从2004年的35家到现在已增至300多家,有10万多名高龄卧床老人得到照料。此外,他提出“要理直气壮地倡导孝道”、“考察干部也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把孝亲敬老故事列入中小学和幼儿教材”、“研究开征遗产税”等提案,也都得到了委员们的热烈响应。
去年,在李宝库的组织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还邀请滕文生、周和平、桂晓风、张启华等知名人士为高级顾问,聘请骆承烈教授和王杰教授等为特邀专家,成立了“孝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孝文化传播网站”。目前,已指导和资助在河南省登封少林社区建立了孝贤碑林,在山西运城舜帝陵建了孝文化教育基地,在陕西宝鸡市正在建设孝文化公园;还拍摄了电视宣传片《大孝行天下》。
李宝库之所以能为官一任、弘孝四方,皆因他本人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的孝心源于家风传承。当年,他父亲和姑姑离家参加革命,母亲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育儿女。“小时候,每到春节时,每个小孩都想穿新衣服,但是家里又买不起新的,母亲把旧衣服染一染色、翻一翻新,我们就当新衣服穿了。我晚上睡觉醒来,总看见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母亲。”回忆当年往事,李宝库依然感慨。
至今无论工作再忙,李宝库仍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老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家人情况,请母亲放心。
对话李宝库
——孝道是我们的国宝
《中华儿女》:作为全国最大的“孝官儿”您如何理解“孝”?您眼中的“孝子”标准是什么?
李宝库: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
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
作为子女,怎样做才是“孝”?首先,能保证父母的物质需求,让父母吃饱、穿暖、住好,有病及时看;第二,能给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使他们不感到孤单;第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父母以你为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中华儿女》: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啃老族”,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您如何看待?
李宝库:在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却出现了一些与时代新风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子女长大成人后,不去营生立业,却带着妻子儿女,守望着父母那一点点退休工资,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有的人长大了,翅膀硬了,尊老、敬老观念淡薄了,把父母的“使用价值”吸干榨尽以后就丢在一边,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有的甚至出门乞讨和流落街头。还有不少人将老人视为包袱、累赘,轻则摔脸色、恶语中伤;重则羞辱漫骂、拳脚相加。这些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孝道”美德的缺失,看了叫人寒心、义愤。
《中华儿女》:面对社会上对“啃老族”一片指责,“啃老族”青年也很委屈,他们说不是我们想“啃老”,而是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大。
李宝库:生存压力大,不应该是不孝的借口。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目前在孝道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大概是这四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原因,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出于反封建的目的,把“孝”视为罪恶之源,把孝当作封建的东西一起批了。这是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一点不足之处。二是“文化大革命”对孝道给予了彻底的否定,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三是拜金主义,现如今有些人重金钱轻亲情,重利轻义,谁有钱谁就了不起,没有钱的大家就看不上。四是一些人盲目的学习西方,我们加入WTO经济上要跟西方上接轨,经济管理模式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科学技术也要学习他们,但我们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就不能盲目地与其完全保持一致。
我们抛弃了老祖宗的一些东西,而恰恰西方人,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学者却要学习孔子的思想。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才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国家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通过《孝经》把人与人间的亲情,父子、兄弟之间的情意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有种说法是淡化孝道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要在法律上把赡养老人这条取掉,那就不是炎黄子孙了,那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因为孝道是我们的国宝。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人,只要有了孝心,你就会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孝的标准,我想有三条:一是让父母衣食无忧;二是让父母心情愉快;三是让父母以你为荣,这是孝的最高标准。
《中华儿女》: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提倡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李宝库: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此带来的年龄歧视、代际关系冷漠、家庭矛盾突出等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那些违法之人,理所应当绳之以法,但更多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只能用孝道来教育感化他们,使之尽到儿女之责,让更多的老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才是积极有效的办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孝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习惯,形成风尚,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孝作为人世间一种高尚美好的道德,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现的一剂良药,应当大力提倡。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