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观众抹不去的“胡汉三”

2012-12-29 00:00:00张小华
中华儿女 2012年14期


  在八一厂当了半个多世纪电影演员的刘江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个平台,让他做了“反派专业户”
  两句经典的台词:“高,实在是高”和“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让观众记住了《地道战》中的地痞汉奸“汤司令”与《闪闪的红星》里面的地主恶霸“胡汉三”,也让大家记住了反角刘江。
  有人说他演的坏蛋可以组成一个“还乡团”(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支持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反动武装组织):《英雄虎胆》饰土匪、《永不消逝的电波》饰特务、《海鹰》饰敌舰长、《回民支队》饰山本大佐、《赤峰号》饰要塞司令、《突破乌江》饰敌参谋长、《苦菜花》饰伪警察……他成了影坛著名的“反派专业户”。
  在八一厂当了半个多世纪电影演员的刘江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个平台,让他做了一辈子演员,“我从来没有改过行,这也是我最知足的一点。”
  没人想演的“汤司令”
  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高级编辑张东说,1955年到1966年是八一厂故事片生产的头十年,也是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十年间,八一厂每年生产六至八部故事片,共生产了70部故事片。这些影片在当时占到全国电影总产量四分之一,甚至达到过三分之一。其中,1958和1959年出产影片26部,是八一厂故事片生产高峰。
  就是在1958年,刘江由广州军区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演员生涯。
  然而,让刘江“大红大紫”的并不是当时八一厂拿手的故事片,而是一部“军教片”——《地道战》。1963年初,总参指定八一厂拍摄一部民兵革命传统教育片《地道战》。当时,很多演惯了故事片的演员都不愿接演,更不用说其中的反面角色。导演找到刘江,问他:“在影片中有一个地痞汉奸汤炳贵的角色,你愿不愿意演?”刘江回答得很干脆:“好,我演。”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父母没把造成漂亮小伙。作为演员谁不想演个好角色呀?叫人羡慕的、尊崇的英雄人物啊?但在这方面我(天生)不具备条件,我过早就发胖,出来个将军肚,哪有那么胖胖的人演一号英雄人物呢?”忆起往事,刘江自我调侃。
  拿到剧本后,刘江“越来越发现这个本子好,有啃头。我能在里面很多地方充分发挥我演员的所谓技巧和才能,我相信这个角色对我合适,因此我对这个角色也兢兢业业。”
  为了突出“汤司令”这一汉奸的反派身份,刘江自己花钱买了一个假牙套戴上,“我事先没请示导演,先斩后奏了。”导演看后激动地说:“对!就是这样!”
  正式开拍前,无论演员、编剧还是导演,都需要深入实践,下农村体验生活。刘江开始犯难了,“正角好办啊,可以到部队到老民兵中间深入生活,反角就不行了,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被捕后也完全没有嚣张气焰了,所以只能靠自己揣摩。”刘江把“汤司令”比作一只狗,“他就是个甘当亡国奴的走狗,对敌人摇尾巴,对同胞凶狠残暴。”
  那时,为了节省胶片,拍电影都力求一遍过,不重拍,这就需要演员在正式开拍前进行一遍遍的排练,直到表演流畅,得心应手。“排练过程中有很多激情的东西出来了,突然我就不知怎么灵机一动讲出‘高,实在是高’了,结果我也没想到这词儿一用上反响竟然那么强烈。好几十年过去了,大伙还动不动就说呢!”
  就是这部从多部故事片中异军突起的军教片让八一厂也跟着火了一把。《地道战》赢得了几代中国人的厚爱和追捧,40多年长映不衰,在国内外拷贝发行3000余部,观众超过18亿人次,是世界上观影人次最多的影片,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
  正如一位电影评论员所解读的,“三线建设”的年代,《地道战》为人们提供抗拒苦难的信仰;物质发达的年代,它为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由《地道战》中的经典台词所构建的特殊语境,至今还广为流传,特别是刘江的那一句“高,实在是高!”已经融汇到当代汉语口语的经典语句中去了。
  红花还要绿叶配
  1972年10月,中央文化组在京召开“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会上,某位国家领导人的一句,“我向你们呼吁,给孩子们拍些电影吧”,就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片《闪闪的红星》。该片正式拍摄始于1973年,在此之前是样板戏垄断银幕的年代。
  一位八一厂人说:“《闪闪的红星》就像是八一厂的代言片,这个片名本身就是八一厂的厂徽。”无论是影片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还是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对于上世纪50年代,乃至80年代生人来说都耳熟能详。
  “这是整个‘文革’期间拍摄的唯一一部故事片,当时我们八一厂所有演员都卯足了劲,想争口气把这部电影拍好。”刘江回忆道。
  1970年,刘江被借调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话剧《淮海大战》中的敌参谋长,演了一年多。之后,又顺利地进入《闪闪的红星》剧组,他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刘江说,“‘文革’期间很多演员都没有戏演了,我非常幸运,压力也很大。”
  事实上,当年由谁扮演“胡汉三”这个角色并不是导演定的,而是几位竞争者在西山试镜之后,拿给总政领导审查,由“上面”批准由谁来演。最终,领导和导演都认为刘江的条件比较优越。
  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在北京菜市口电影院举行首映,由于来的观众太多,组织者怕出事,只得宣布改期放映。首映后,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红星热”。
  “我们在拍电影的时候,没想过会这么成功。电影一拍完就拿去送审,结果一个星期都没有消息,那时候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因为那时还在‘文革’,除了样板戏,基本上没别的娱乐,也没有故事片。私下聊天我就说送审只有两个可能:一个呢,是首长们很满意,想仔细多看两遍,提一提修改意见;另一个呢,就是这片子不行。当时他们都说我说废话,是,确实是废话,但你从这样的对话里就能感觉得到,我们都是很紧张的。”除了紧张是否能通过审核外,刘江还担心一件事情,“那时是‘文革’啊,我演的是胡汉三啊,如果被定性为‘黑反攻’,我就完了,怕一辈子翻不了身啊。”
  后来,突然有一天八一厂车水马龙,媒体记者全来了,大家都说《闪闪的红星》好,各地放映的情况都非常好,观众反映很强烈。“就这样片子红了,成功了。”
  后来观众评价:如果说“文革”期间还产生过电影艺术精品,应当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闪闪的红星》,它给当时看惯了样板戏的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感受,无疑是当年屈指可数的几部能够让观众兴奋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曾掀起了一股“红星”热潮,许多观众都是看了又看。1980年,《闪闪的红星》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被译成英、法、德、日等10国文字。
  除了主人公潘冬子尽人皆知,“胡汉三”也跟着火了。刘江说他那时都不敢上街,“我想我应该算是因这部电影得利的人吧,一下子红起来了,走在街上也会有人认识,还有人要签名。”刘江幽默地开玩笑说:“人家是‘香飘千里’,我是‘遗臭万年’!”这导致刘江好多年上街都要戴上帽子和墨镜,以避开不必要的纠纷。
  说起那些因为所扮演的“坏人”而引发的,让他哭笑不得的段子,刘江无奈地摊开双手,对记者说:“演员有各种行当,都去演英雄,谁去演狗熊啊?红花每个戏里也就那么几朵嘛,大部分要有很多叶来扶持,来陪衬。我是反角演员,只能促使戏更生动更好看一点,来扶持正面人物,扶持整个戏。你把这个道理研究透了,排除杂念,演员不就是这么回事。”
  这样一部产生于“文革”时期的电影得到了几代人的喜爱,不可谓不是个奇迹,它也成为八一厂的经典代表影片之一。
  《闪闪的红星》上映几十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也走过了六十个春秋,然而,时间并没有磨去人们对影片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的记忆,即使进入了21世纪,它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依然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