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人民心中的“白毛女”

2012-12-29 00:00:00冯群
中华儿女 2012年14期


  一部《白毛女》把她推向了中国影坛的巅峰,她在成长中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84岁的田华站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灯光打下来,满头银发熠熠闪光。
  今日的“田老太”,昔日的“白毛女”,一个时代的跨度中隐映着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201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田华接过了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授予的终身成就奖。她的获奖感言如同散文诗朗诵,洋洋洒洒、声情并茂,十余分钟的演讲竟是让平常“鸡肋”的环节变成了一场精彩的“个人秀”。
  她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表达了将国家和百姓装在心里的艺术情怀。台上,田华激情澎湃,脸上热汗涔涔;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眼中热泪盈盈。
  2012年7月6日,八一厂成立60周年晚会上,田华担纲主持。今年是她到八一厂的第53年,她正在主持一场“家”的聚会。
  演喜儿就是演我自己
  回顾同一时代众多女演员,田华的美并不出挑,可她扮演的“喜儿”却使人至今难忘。
  田华笑谈:“就因为我的形象不够美,才沾光演了白毛女。”
  电影史研究学者把《白毛女》视为一次成功的探索,认为它的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因素。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很多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喜儿”淳朴、善良、勤劳而又不屈不挠,田华将这个纯朴农家少女演绎得鲜明而又充满力量,不但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喜爱,也鼓舞一代人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喜儿”让田华一跃成为耀眼的明星。多年来,屡屡被问及表演“诀窍”时,她的回答简单而不变:“演喜儿,就是演我自己。”
  出演喜儿,是厚积薄发,也是本色出演。
  1950年,当电影《白毛女》的导演王滨、水华决定让她扮演喜儿时,田华才22岁,却已是有着10年舞台经验的出色话剧演员了。
  1940年,八路军一支队伍暂时驻扎在河北唐县一个山村,随军而来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时不时的演出吸引了很多村里的小孩子。不久,部队继续前行,队伍里多了一个田华。
  这个生长于农村,性格倔强的小丫头,去掉了姓氏“刘”,正式改名为田华。行军路上,她每天都会看看不远处的山头,想着山那边的父亲、兄妹和伙伴。等到山头已经看不到时,她已经适应了艰苦的战争环境,日后随部队转战各地,融入到革命演出中。
  12岁到22岁的十年间,她担任了许多话剧的重要角色,经历了反“扫荡”、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在硝烟中,田华不断成长、淬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文艺战士。
  因此,尽管田华面部缺乏电影演员的“立体感”,她的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强烈的革命战争情怀,让导演认定了她就是现实中的“喜儿”。
  电影《白毛女》带给田华巨大的荣耀,但对于她的意义并不单单如此,“这是我艺术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我开始进入了电影这个专业。”
  进了八一厂,一辈子姓“军”
  第一次登上银幕,尽管获得影界内外的好评,可田华无法满足:“在《白毛女》中的表演,我主要是听导演的,主动创作的成分很少。”
  经过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后,田华在主演的《党的女儿》以她特有的朴实亲切、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塑造了李玉梅。李玉梅这个角色的情感起伏很大,田华演起来却错落有致、拿捏得当,粗犷中含有细腻。《党的女儿》公演后好评如潮,连很少写影评的文学家茅盾也破例发表评论:“田华同志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1959年,田华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对此田华很是欣喜。12岁参军的田华有着浓厚的军人情节,“看着穿军装的,就如同看见了亲人”。在八一厂工作,可以让她从事深爱的表演事业,又不必脱下军装,“进了八一厂之后,我这一辈子都姓‘军’。”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田华先后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4部影片,还参加了几部著名话剧的演出,先后塑造了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形象。就在她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浩劫席卷而来,田华离开了她挚爱的艺术舞台。
  1976年,田华终于回到了片场,先被借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参演《奴隶的女儿》。试妆的时候,田华对着镜子哭了:“我不认识我了!我的脸又老又肿,鬓角都有白丝了。”
  作为一个女演员,她的艺术生命和容貌是紧紧相连的。这样的面容,如何演一名三十出头的医生?她简直想打退堂鼓:“我说我不上了,麻烦你们找别人吧。”
  此时的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八一厂全体上下都担负着重振电影的使命。作为军人的田华不能退却,她继续出演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以及《许茂和他的儿女们》等影片,开始了第二次艺术生命。
  1990年,田华退休,她郑重承诺:作为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之说,作为党的老兵,我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这些年来,田华矍铄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慰问、纪念演出活动中。她不要报酬,用激情表达着一个老艺术家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赤诚。八一厂年轻演员们感慨:我们在下基层的时候,老人家和我们一起去最前线、最偏僻贫困的地区,无论舞台多么简陋,她比我们年轻人都热情。
  八一厂是我的家
  八一厂六十年台庆的舞台上,她声音洪亮:“八一厂是我家,我家在八一厂。”
  这不是空话,田华在此工作了53年,如今祖孙三代都有人在厂里工作,她的家就安在厂里。她见证了八一厂的起起落落,以及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改革与兴盛。
  退下来的田华还时不时回到演员剧团看看,为年轻的演员们上几次党课。“我特别高兴我们演员剧团依然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传统,发扬不争名不争利,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她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刚调到八一厂时,正赶上排练话剧《比翼齐飞》,袁霞演女主角。即将为中央领导表演时,考虑到田华更为观众所熟悉,上级决定让田华顶替袁霞,而袁霞负责管理服装。袁霞没有怨言,帮助田华搭戏,正式演出时,袁霞还主动站在幕布边为她提词。这让初进厂的田华感到了温暖,也把这个集体当做了家。
  如今田华也偶尔客串几个角色,从主演到配角有没有落差?“我年轻的时候,演主角多,那时候,别人演配角当绿叶陪衬我。现在我年龄大了,也应该为年轻人当好绿叶,为他们做好陪衬。”
  “我扮演的那几个配角还受到不少赞扬呢!”这一刻她仿佛回到了五十多年前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课堂上。老师教导:“表演,只有大角色和小角色之分,没有大演员和小演员之别。”
  责任编辑 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