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泉州电视台第4套闽南语频道开办坐落于泉州地区,电视中的“泉州第一炮”栏目以其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的风格,走进泉州支队东石边防派出所辖区群众的生活,渐渐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2010年12月,吴伟斌任职于泉州支队东石边防派出所,以其类似“泉州第一炮”栏目氛围的随和、平易近人处事风格,逐渐为人熟悉、认可,成了辖区群众心目中的另一个“泉州第一炮”。
提起吴伟斌,群众的评价无外乎“人很好”、“胖胖的,很有意思”、“对老百姓真心好”等各种肯定。然而,大概没人能想到一个群众口中的好警官,在初来东石边防派出所时,大家对其几乎全为负面评价。
原来,在刚接触辖区群众时,吴伟斌和其他民警一样也碰到了群众不理解和不支持、常吃“闭门羹”的问题,又因其异于常人的130公斤胖身材,那时候只要一提到他,群众的第一反应便是 “哦,那个边防所最肥的”。对于这个“边防所最肥”的称号,吴伟斌甚是无奈,只是没想到面对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固有的不信任时,他的身材成了群众误解爆发、宣泄的导火线和出口。在他来东石边防派出所第三个月后,辖区群众渐渐地对边防派出所指三道四,“你看他们所那个人(指吴伟斌)吃那么肥,这边防的肯定整天闲着没干活,不知‘吃’了我们老百姓多少东西,才能肥成那样”。
“突然之间成了‘箭靶子’,说不难过是骗人的”,那时在和战友们谈及此事时,吴伟斌几次流露出自己的伤心之情,“不过呢,胖也有胖的好处,像你们这种‘中规中矩’的身体,人家老百姓见了十次也不一定比见过我一次来得有印象。所以呢,我这身材是张好‘名片’,要好好利用啊”,大大咧咧的他立刻话语一转,自嘲起来,心里却清楚这张‘名片’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
从那以后,他变得更殷勤了,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热脸贴冷屁股”,遇到西家的阿伯便夸其儿子一表人才有出息,见到东街的阿婆就讨论哪家店卖的菜便宜又好吃,逢人就主动凑上去“套近乎”,即使一句“吃饱了没”的机会也从不轻易放过,就算有时碰到群众的冷眼相对也从不气馁,为的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让群众对这张‘名片’有新的看法。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吴伟斌发现他的付出开始有了回报,辖区越来越多群众知道他,开始叫起他小吴,而且如他所期待的,大家记得住他不再仅仅因为他长得胖让人印象深刻,还因为其随和、幽默的性格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不过,回报最大的恐怕要数“泉州第一炮”这个外号了。那时,泉州电视台第4套的“泉州第一炮”栏目中,几个人围在一起喝茶、“讲天掠皇帝”(闽南语,即闲聊)的场景正是闽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且谈话中不乏风趣幽默,因此“泉州第一炮”栏目深受辖区群众喜爱,“炮”也成了能侃的代名词。因为群众经常街坊四邻围着茶桌喝茶、闲聊、看“泉州第一炮”,吴伟斌知道这是个接近群众的好机会,也就经常陪着辖区群众“讲天掠皇帝”。接触久了,群众发现吴伟斌非但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那样不堪,还没有任何架子,特别能“炮”,讲话也很幽默。慢慢地,大家把这个幽默随和的小吴和“泉州第一炮”联系在一起。但是真正让吴伟斌“炮”出名声来,为大家赞许的,还要提起杨文旭。
去年9月初,杨文旭一人来到东石边防派出所找吴伟斌帮忙,称因涉及其已亡父亲杨锡尖的遗产问题,需要派出所证明其父杨锡尖与地产证上的杨式尖系同一人。虽听过吴伟斌为人不错,但听到吴伟斌“会好好调查”的回答,杨文旭不免担心他在敷衍自己,没抱太大希望就离开了。令他意外的是,一个星期后,吴伟斌上门为其送来期待已久的证明。原来,当天在杨文旭离开后,吴伟斌便立即通过公安网系统查找杨老人家的身份信息,证明杨文旭已亡父亲确实叫杨锡尖,但仅凭系统上的“杨锡尖”三字并不能证明与“杨式尖”有什么关系。于是,吴伟斌转向户籍档案,希望从中找出些许线索,但因为杨锡尖落户时,东石边防派出所还未接手户籍业务,所有当时的原始资料都在东石派出所。为此,吴伟斌特地到东石边防派出所查询杨锡尖的户籍资料,在几分原始档案发现杨锡尖曾经一段时间使用过“杨式尖”名字,并经过调查、分析证明,因闽南语“锡”与“式”同音,不少人图书写方便,将“杨锡尖”写成“杨式尖”,杨锡尖也没多大在意,将错就错用起“杨式尖”这个名字,其中就包括那张地产证上的名字。
得知吴伟斌大费周章帮其解决问题后,隔天,杨文旭提着几斤茶叶到派出所向吴伟斌答谢。“不行不行,拿了就真的成了‘边防所最肥的’”,吴伟斌略带开玩笑的口气地送走了杨文旭。没想到,下午杨文旭又来到了派出所,手中的茶叶换成了一袋螃蟹,“这次你一定要收下,这吃的东西不算是送礼”,“其实我挺喜欢吃海鲜的,尤其是螃蟹,只是……”,吴伟斌故作停顿,“只是我最近在减肥,啊算了算了,还是不要吃了好”,这次杨文旭一样在吴伟斌严肃略带玩笑的推辞下,提着东西走出派出所。
“其实在我们当地人看来,别人帮了我们,我们送点茶叶之类的,也无可厚非,只是真没想到他这么好。看来之前我们真的是在无理地发泄不满”。事后,杨文旭逢人便夸吴伟斌的为人,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边防所有个风趣随和的“泉州第一炮”。
对于这个越传越广的外号,吴伟斌,“不管‘泉州第一炮’也好,还是‘阿炮’、‘炮先’也好,我都非常乐意听,因为我知道他们现在是真的喜欢我”,说到这里,吴伟斌不禁又要提起群众送中药的故事。今年5月初,吴伟斌收到了一份匿名的包裹,打开发现是几贴中药,并附着一张手写的煎药说明。他才想起,在走访中曾有群众了解到自己因为在边防部队参加各种任务、长期生活没规律导致形成现在的身材,向自己推荐用中药调理。“我收了,就像我接受他们为我取的‘泉州第一炮’一样”,这次吴伟斌没有再推辞,心里暖暖的,因为他知道这次他和泉州第4套“泉州第一炮”栏目一样为大家喜爱、接受。(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