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
官员“秀”事百出
近期,有几名官员很受关注。
一位是微博邀农民工吃饭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5月27日晚,在西安钟鼓楼广场,陈里邀请一批特殊的客人一起吃了羊肉泡馍。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些客人都是农民工,而且是看到陈里微博“想请几名农民工兄弟吃饭”的信息后报名参加的。8名农民工参加宴请时,有人还带着老婆、孩子,这让陈里很是感动,觉得农民工兄弟没把自己当外人。
一位是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6月1日,一位网友将等红绿灯时随手抓拍的照片发到微博,照片上一位穿条纹短袖和卡其色休闲裤的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小姑娘坐在车后座上,车篮里放着粉色书包。网友爆料:这是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送女儿上学。因为契合了儿童节、官员亲民等元素,该照片受到海量转发。面对关注,这位副市长坦然以“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回应。
另一位是参加《天籁之声》选秀的山东临沂莒南开发区招商局赵局长。因连续参加山东卫视《天籁之声》选秀比赛,且晋级杭州选区60强,赵局长名声鹤起,他表示“想借此平台为家乡招商引资”。
几件事接连发生,相继红遍网络。之所以引人注目,与当事人的头衔不无关系。父亲骑车送女儿上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过,因为这位父亲是副厅级官员,在公众眼里这就变得不普通了。选秀者不是平头百姓,而是招商局长,“中国第一位参加选秀的政府官员”,一下就有了新闻点。
在铺天盖地的热议中,赞誉声、拍砖声皆有。支持者说“向这样的官员致敬”,“盼望这样的官员多一些”;拍砖的则认为“这纯属作秀”,“官员作秀多半为了炒作自己”……
“官场秀”,这样的提法近两年并不鲜见,对官员“作秀”的讨论和质疑声也日渐增多。比如,市长不坐专车乘公交,会被说成“作秀”;领导到灾区体察灾情,会被说成“作秀”;逢年过节官员去慰问看望困难群众,会被说成“作秀”;讲话时引两句网络用语,也会被说成“作秀”。
总之,但凡官员做了什么非常态的表情和动作,都可能被舆论贴上“作秀”的标签。官场政治秀频频上演,愈演愈烈的明显趋势,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
受关注源自非常态
官场到底该不该秀?
若干年来,公众或许早已习惯了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平面”的官员,他们所说、所做皆有板有眼、墨守成规,如今,冷不丁儿有个别领导走下神坛,群众一下瞅见“活的”了,心理上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但是,静下心来看看这些官员“秀”的本质和初衷,其实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
以前面提到的“秀”为例,公安厅副厅长请农民工吃饭,客观地看待这种做法,这场“秀”很有价值,此举可以让官员收获“一手材料”,直接了解农民工的诉求,为其以后研究决策提供帮助。再听听该官员的初衷——“想近距离感受农民工朋友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有,想交几个真正的农民工朋友”。这样的想法难道不值得提倡吗?
那位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副市长,坚持这样做早就不是一天两天,而且紧接着有网友爆料,经常见到该市长进市场买菜。
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初衷,其实都切合了老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当前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官员太少了,少到人们“不敢相信”。
这样的官员以及其所作所为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当前在我国,人们对官员有着难以消除的负面印象。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不是新闻,骑自行车,自掏腰包请客反倒成了新闻。在职权滥用没有得到应有规范和限制的情况下,“正常”反而成为“另类”。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专家王开玉认为,本来官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应该是一种常态,如今却因为着实罕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想象不一样,以至被看成作秀。在当前社会,骑车送女儿上学的高级别官员确实不多,这让老百姓觉得很亲切,“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老百姓对于官员的期待,期待他们能更加廉洁、更加亲民,更多地表现他们温情的一面。
使秀成为常态
其实,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必要的形象展示是不可避免的。官场秀也绝非我国仅有。相比我国的初级秀,国外政要作起秀来更加花样繁出、技艺娴熟。
美国总统不论走到哪儿,都要找个小孩抱着上上镜,总统一家大小同时出现,总是修修花、剪剪草坪,呈现出一副朴素、生活化的家庭氛围;俄罗斯总统普京几年前驾驶飞机灭火、教授柔道,成功地向公众展示了其“硬汉”形象;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在北京普通饭馆吃炸酱面,生动地向公众传递了其亲民的形象。
这都属于“官场秀”,而且是由官场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须秀”。在国外,不作秀就没有公众认知度,而这种认知度直接关系着当官的能不能继续吃这碗饭;其次,要表现自己对得起选民的选票、纳税人给自己发的工资;最重要的,就是表达自己也是广大群众的一分子,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为什么在国外轻车熟路、也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官场秀,到了国内就有些水土不服呢?
细究原因,在于我们的官员“秀”的还实在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官员来“秀”,使其形成一种风气。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秀是政治家和官员们经常做的一门功课,老百姓也很熟悉。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我国的党政领导在公开场合的行为和语言,相对比较严肃,个性化不太突出。官员似乎就应该是社会的表率,其行为和语言必须绝对正确。因此,官员通常表现很谨慎,一些政治活动常常要事先进行周密的安排,以防出错。
大部分官员还保留着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官场作风,刻板、拘谨的官场常态使少数有亲民意向的官员显得突兀,长久以来隐晦的官员生活使刚一冒头的官员生活化受到质疑。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把官场称为“政治舞台”,这个称呼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个意义,即官员就是政治领域的表演者。在纠正官场不正之风的共识下,如果有更多的官员能从自己做起,把自己抵制腐败的决心,廉政亲民的施政意识“秀”一把,以此逐步改变民众对官场的“惯性思维”,纠正群众对官员评价的“约定俗成”。这何尝不是一个抵制官场腐败的良好开端?当更多官员走上廉政亲民的“秀场”,当官场透明化成为常态,如今的官场秀也许根本就算不得“秀”了。
秀出决心和态度
对于“官场秀”,人们的理解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其目的是向社会公众传递某一种信息,表明某一种态度或者立场,有人则认为是官员在标榜自己。其实,我们不必去追究官员心里到底想什么,只需看其是否秀的符合民意期待,是否秀的长久。
以前不久遭到热议的“公务员为民擦鞋”为例,之所以引来板砖无数,并不是百姓不希望公务员为民服务,而是人们担心这股热情会止步于“秀”,质疑公务员能否将这贴心服务纳税人的态度,带到其日常工作中去,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积极引导中国官员政治秀的方向已成为当前应当关注的问题。
许光建教授表示,政治秀是政治家和官员展示自己优秀一面的行为艺术,如果其表现和动机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即使秀得再好,也于事无补。从政府部门或官员个人的角度来看,要发挥政治秀的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时代的脉搏,掌握社会的热点和难点,秀的是重要的事情,秀的是群众真正关心的事情。例如,当食品安全引起公众敏感的时期,如果某个早晨,哪位领导干部能够随意到街边小店和群众一起吃早饭,肯定可以增强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这种“秀”就是很有价值的。
前几年,广州市长为了表示治理珠江污染问题的决心和成效,多次下水游泳,颇为生动有效。即使是一个明显的作秀事件,其意义仍不可低估。这一类官员秀,正是官员在向人民交作业,等待公民客观地打分,它无形中唤起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并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公民:公共事务决不是一两个官员说了算的一言堂。
这些年来,百姓对那些“没有内容的会议”、“空洞的口号”、“纯粹为了
DaE/ByDZiAX3lhUwsciLKQ==政绩的面子工程” 已经看到麻木,与之相比,一场高质量的官员秀有时要比一次冗长低效的活动更有实质意义。
官员立体化时代来临
政治秀的频发,和当代信息传播多媒体化不无关系。有专家指出,随着“发声”工具的多样化,政治秀将成为官员执政的一个必要手段。
人民论坛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5.3%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场政治秀将会“越来越多”。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网络无隐私趋势的扩散,政治秀将成为官员执政的一个必要手段。
网络时代提供了施展“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