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趋戏谑化、娱乐化或媚俗搞笑的世风中,大学更有责任呵护和坚守高雅、厚重、严肃的文化家园。倘若大学也随波逐流,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处呢?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法学院一位北京大学博士出身的副教授在该院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所谓甄嬛体演讲,开口“朕”如何,闭口“众爱卿”。传到网上,一时沸沸扬扬。
记得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过:“人世间一切场所,唯有大学最适合于做梦、写诗、拒绝世俗以及容纳异端。如果连大学校园里都‘一切正常’,没有特立独行与异想天开,绝非人类的福音。”一言以蔽之,大学最看重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这个意义上,甄嬛体也罢“玉环体”也罢,作为一种个性一种风格,都应允许其存在,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正能量而言,它对某种“体制性合谋话语”或以政治正确为圭臬的官腔说教式文体未尝不是一种揶揄和挑战。
与此同时,其“负能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宜效仿和提倡。这是因为,在日趋戏谑化、娱乐化或媚俗搞笑的世风中,大学更有责任呵护和坚守高雅、厚重、严肃的文化家园。倘若大学也随波逐流,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将走向何处呢?
再说,我们的大学随波逐流还不够吗?如去年四川大学某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某副教授因论著涉嫌抄袭而被开除教职,甚至堂堂中科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其论文也有剽窃之嫌。依我愚见,个中原因或可归结为一点:不严肃。
要知道,这种不严肃并非幽默,而是儿戏。之于他们,一切形同儿戏。毋庸讳言,作为大学整体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严肃性,如早已不成为新闻的教授竞聘处长,如对官员“读博”网开一面,如为应付评估检查而动员师生弄虚作假。
说起来,致使“杜甫很忙”恶搞图片在网上疯狂流传的主力军,也并非社会流散青年,而是在校大学生。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大学教育、大学文化开始失去应有的严肃性。
李白被恶搞过,说他是到处招摇撞骗的“小混混儿”;《西游记》被恶搞过,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有了漂亮的女朋友,“五世元阳未泄”的唐三藏有了一夜情;《三国演义》被恶搞过,千里赶马车的关云长同兄长刘备的小妾也险些有了“一夜情”。如今又搞到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头上。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二月十二日举行的严肃纪念活动没引起多大反响,而双耳插着MP3或iPhone什么破玩艺儿的“杜甫很忙”却风靡大江南北。
要知道,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试问,假如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老师只能以“杜甫很忙”、只能以“甄嬛体”等搞笑这一形式取悦于人、取悦于社会,那么肩负经典传承和文化强国重任的大学还成其为大学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