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012-12-29 00:00:00程通
中华儿女 2012年19期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角逐文化领导权和争取群众支持的重要方面。
  古人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形态及内容与其国内政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就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制定出“礼乐”制度,使国家和社会的日常事务按照“礼乐”的要求运行,以达到政事有条不紊、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注意到音乐教育对人们精神的巨大影响,把“乐”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进行传授,以音乐教化人心,促进政令通畅、人心和顺。
  如今,我们仍然要认识到音乐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音乐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音乐教育是精神基础。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社会风尚,还需要有大量思想健康、道德高尚的社会成员。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国民的情操、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的审美水平。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通过旋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摆脱了语言、地域、性别等的限制。无论是被誉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还是被称为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健康的音乐教育总是能涤荡人们的心灵、倡导良好的民风、净化社会空气。
  通过音乐教育,不同的人们也能交流情感,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建立起一种更为融洽的关系。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构成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音乐教育是动力支持。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育大量懂音乐、爱音乐的音乐产品消费者,同时,还能激发众多音乐作品生产者的创新活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形中扩大了音乐产品的消费市场,提升了观众对音乐作品的要求。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音乐创意和制造产业便被带动起来。从作曲家的创作,到出版商的整理,再到曲目的演绎、录制,最后到音乐制品的宣传、发行以及推广,整条产业链都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并发展壮大。
  而高水平音乐作品的不断涌现,又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持续进行,我们也将不断地获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与动力。
  音乐教育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首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曾激起了多少中华儿女团结战斗的决心?在和平年代,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又让多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中华文化如痴如醉、心向往之?
  在当前世情、国情与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音乐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角逐文化领导权和争取群众支持的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