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用她30年的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当代女性“追求卓越、塑造完美”的发展之路
追求卓越,塑造完美
“追求卓越,塑造完美!”是党的十八大代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经常给同事、学生们说的一句“口头禅”,她认为,“这应该是一名共产党人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是共产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1975年4月,不到20岁的黄蓉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政治系政教专业,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师范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赴吉林大学攻读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她总有一股不满足的韧劲,在不断追求中超越自己。从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到校党委宣传部长,再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书记;作为重庆市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第二、第三、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黄蓉生用她30年的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当代女性“追求卓越、塑造完美”的发展之路。
在一次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黄蓉生说,“我特别崇拜周恩来总理,崇拜他坚定的革命风范、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优雅的人格魅力。我们这代人也有着当下青年一样的偶像崇拜,崇拜谁,谁就会潜在地影响自己的择业乃至一生的价值追求。这和我后来一直从事的教学科研以及高校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1加1大于2的合校成果
2002年7月,黄蓉生担任原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3年后的2005年7月,原西南师范大学与一墙之隔、同根同源的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成西南大学。和所有合并高校一样,原两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学科特色以及管理机制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如何实现实质性融合?如何快速实现“1加1大于2”的功能效应?这考量着黄蓉生——这个西南大学首届领导班子“一班之长”的政治智慧与魄力勇气。
黄蓉生亲自凝炼了“加强团结、维护稳定、促进融合、推动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率先垂范,确保了合并之后的平稳过渡,并迅速走向实质性融合。很多人都为这样的事感到惊叹:西南大学成立后,仅仅用了短短9天时间,就顺利完成合并后的党政群团机构设置和处级干部聘任;不到两个星期,调整的机关部处冒着40度的高温完成办公室的搬迁与人员整合;两个月后,新的西南大学即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行列……
在黄蓉生带领下,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始学科调整和学院设置,整合学术队伍和学科资源,快速搭建起综合大学的基本框架。在这期间,黄蓉生组织策划了“如何建设西南大学,建设怎样的西南大学?”大家谈,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凝炼大学校训、大学精神,编制《西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一系列精神文化和顶层设计,为学校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是黄蓉生逢会必讲的关键词,在她的主导和带领下,近年间,西南大学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聚贤工程”和“英才工程”,引进了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拔尖人才;实施人才本科培养模式改革“518”工程,开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文科类“吴宓班”、理工农学类“袁隆平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每年都在93%以上;实施学科整合与配置改革,建立学部制,成立了心理学、农学、教育学等三个学部……学校各项事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7月,西南大学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黄蓉生再次当选为党委书记。会议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个深度融合”、“两项显著转变”和“三大根本变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西南大学,这所最早源于1906年川东师范学堂的百年学府,开启了新百年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走上了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西南大学成立大会上提出的“集成、凝炼、创新之路”——成为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校、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学校;家蚕基因研究成果两次登上《科学》杂志、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新闻”,棉花研究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入选重庆十佳园林单位、重庆市森林校园;连续22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为“暑期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古老而年轻的西南大学在诸多领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超越与突破……
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晚上7点,一间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作为二级岗教授的黄蓉生正在为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鞭辟入里的分析和严谨有力的论证、亲切自然的互动交流,整个课堂极富感染力。谈到知识创新,她特地模仿邓小平同志的四川腔说,要“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前进,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原来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这般有趣又这般亲切。
黄蓉生常说,教师必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本科生上课,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应尽职责。在她的带动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在西南大学蔚然成风。
白天公务繁忙,她就把课程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对她来讲,下班后从办公室到教室为学生讲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学生作业、论文的批改,黄蓉生一丝不苟,大至框架立意,小至标点符号,一处也不会忽略。这份爱与责任,使黄蓉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尊崇。她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成为重庆首届“最可亲可敬教师团队”领头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虽然管理工作繁重,但黄蓉生一刻也没有放松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学术使命。近年来,她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4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招标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特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20余项奖励。被评为中组部、人事部等六部委表彰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然而,在学者黄蓉生看来,治学的价值不仅仅是写专著、发论文和获奖,学术研究应该指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
如面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断,作为一个敏锐的学者,她先后推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时代价值取向》《人类政治文明的康庄大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论文和专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价值论纲》。针对当前“诚信缺失、诚信危机”等重大社会问题,黄蓉生成功申报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为该课题的成果之一,五言体的《大学生诚信守则》已在高校中推广。
黄蓉生深爱着自己的事业,爱着自己的学生,爱着自己的学校,更爱着党和祖国。这份炙热深沉的爱,是一团青春的火焰,永远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