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巧 军企腾飞“破冰”路

2012-12-29 00:00:00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2年21期


  带领的攻坚劲旅,在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奋进足迹
  向巧,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本文简称5719工厂)厂长。她以大胆改革的魄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带领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用行动诠释航修报国的理想与追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军企自主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开拓进取、破冰前行。工厂连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质量奖”等至高荣誉,向巧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杰出质量人”“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全国优秀企业家”等重要称号。
  向巧带领下的5719工厂,正以创新型、军民融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身姿,向世人展示中国航空动力维修行业实力与风采……
  2011年初,某重点型号战机试飞前夜,被喻为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却突发故障。能否顺利排故直接影响第二天试飞,形势十分紧迫!
  接到求援,向巧一下飞机就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导排故。她仔细察看故障发动机,了解排故条件,分析故障原因,部署排故工作。
  “务必千方百计,确保第二天试飞!”向巧急切叮嘱。排故人员使用该厂自主研发的探伤设备分析检查后,立即判断出故障“罪魁祸首”。是拆卸回厂排故还是原位排故?拆卸回厂固然好,但时间不允许;原位排故尽管有技术保障,但难度和风险都太大。向巧沉思片刻,想到现场首长关切而信任的目光,她坚信工厂独具的技术能力和排故经验,果断拍板——时不我待,直接在飞机上排故。
  排故人员在狭小的空间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手到“病”除……在场领导连声称赞:“向巧厂长带的这支队伍业务精湛、勇于担当,不愧是空军新装备‘首修首用’的保障力量!”
  成功并非偶然。向巧坚持自主创新,执着科研攻关,大刀阔斧改革,带领5719工厂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开拓前行。
  自主创新 不辱使命
  航修之路,使命在云霄。从担任技术员到走上领导岗位,向巧始终胸怀为空军建设作贡献的崇高理想和航修人的使命责任。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出国留学的机会和国外大公司承诺的高额年薪、移民定居等优厚待遇,向巧不为所动:“国家培养了我,空军航修企业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我要运用学到的技术报效国家。”做一名不穿军装的合格航修战士,成了她的人生追求。
  无论是担任一线技术员,还是走上领导岗位,向巧始终致力于技术自主创新。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发动机关键修理技术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被空军装备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
  2005年,工厂承担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飞机配装发动机及核心燃油系统控制装置自主大修科研任务。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缺乏技术资料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向巧带领科研团队苦心摸索、反复实验,攻克了关键技术,研究制订国内第一套大修技术和工艺标准,全面实现了可靠性增长,并完成自主大修数百台套,为国家节约大量维修经费。
  “别人认为干不成的事,你把它干成了,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创新!”工作中的向巧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股执拗劲儿。
  就因为这股执拗劲儿,向巧带领5719工厂科研人员刻苦攻关,自主研发21项再制造技术成果,并陆续得到应用,自主创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体系,打破了少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发动机整机延寿提供了技术支撑,显著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修理质量,缩短了修理周期,为国家节约了巨额的经费。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受邀参与制定的两项再制造国家基础标准,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和国标委批准。
  “保证航空兵部队战斗力,是空军航修企业最崇高的使命。部队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动力。”向巧常常这样教育员工,也这样要求自己。
  2009年10月,向巧在某航空兵部队质量走访时,部队谈到将赴国外执行军事任务,但随行的维护保障工装设备却因数量多、体积大,为伴随保障带来诸多不便,希望工厂能帮助解决。
  尽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经费支持等诸多困难,但向巧认为,军队企业就应该急部队所急,想部队所想,竭尽所能满足部队战友的需求。
  回厂后,她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攻关,先后9次到航空兵部队、科研院校走访调研,进行数据收集、测绘,短短几个月,便自筹资金创新研制出“柔性化、小型化、便携化、集成化”整套外场地面保障设备,成功为工装“瘦身”,使遂行保障的运输机数量减少三分之二,产生巨大军事效益。
  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丰富的技术工作经验培养了向巧对技术独有的敏感和执着,担任厂长后,向巧更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机制模式上的有力举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巧不仅深知这个道理,还将它体现在了切实的行动上。为培养技术人员,拓宽技术合作交流渠道,在向巧的不懈努力下,工厂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国内航空领域的知名院校携手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与高校之间的技术转化,是丰富军民融合内涵、拓宽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加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向巧对未来充满信心,“工厂与清华、北航、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携手技术研发,目前正积极引进工程院院士工作站,主动参与前沿科研项目攻关。”
  2011年,在“立足长远,放眼未来”的策略下,工厂又先后选送了技术人员赴工业部门学习,旨在与制造厂合作建设某型新机修理能力,最终实现部队装备一型企业形成一型修理能力的装备保障模式,有力保障部队战斗力。
  锐意改革 追求卓越
  熟悉向巧的人大多都知道,她酷爱学习。
  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向巧总是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每次出差候机时,不去逛逛书店,心里总是空空的。”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病床上,哪怕只是片刻空闲,她总会用在学习上。“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形势,就会落后于时代。”长期的学习积累使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广阔的视角,也是她当了厂长之后在管理上有诸多创新的根源所在。
  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向巧结合企业实际吸收、消化和融会贯通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也因为如此,她才会在2004年大胆实施流程再造,大刀阔斧施展一系列改革。当年年底便全线告捷:突破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的生产瓶颈,全面形成某型新装备批量修理能力,确保部队战训。军民品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同比分别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
  在探索企业发展过程中,向巧带领工厂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方面,他们将军企在技术、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应用于与核心主业相关的民用产品,大力进军民航发动机维修、航空零备件制造和航空检测设备制造领域;另一方面,在与数家业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时,他们又结合企业实际,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借鉴成熟管理经验,提升用于军品生产。
  “情系蓝天,追求卓越”是向巧提出的5719工厂的企业宗旨。“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追求永远只是一个过程,因为卓越只能去追求,不可能实现。每上一个台阶,站在更高点,眼界也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差距很大,更需努力。”
  2009年,是5719工厂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他们荣获了“全国质量奖”。正当全体员工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分享胜利果实时,向巧却劈头盖脸给大家来了一场“降温”——立即开展“检讨式反思”大讨论,人人参与进行“头脑风暴”。
  “主题就定为‘话危机、找差距、定措施、迎挑战’。”向巧斩钉截铁地说。从北京拿奖回来,向巧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所有员工保持冷静,不骄傲。
  她在全厂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在新的起点上谋求企业发展》的讲话:“从获奖的那一晚起,我就睡不着觉,不断思考。如何将首长的鞭策鼓励化为新的动力?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企业新的发展?要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向巧一向如此。
  随着空军装备转型建设,未来的装备维修势必会向小批量、多品种的修理模式转变。向巧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变化,不断追求,永不满足……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我们如果不变,就会被淘汰。”2009年底,5719工厂再次掀起新一轮的改革热潮,以全面实现柔性化生产、数字化修理为目标的第二次流程再造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流程进一步得到优化,修理设备实现随需组合,钜阵式管理使工厂组织机构高度柔性化,现场管理实现标准化、精细化、形迹化、可视化。4个月后,成效显现:某新型发动机修理周期再次大幅下降。
  2012年伊始,为了筑牢装备修理质量、消除修理过程中的人为差错,向巧又有了新的思考。她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以自主管理为抓手,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打赢与质量安全问题作斗争的人民战争”的号召,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自主性和积极性。
  同年10月,首批启动的厂级自主管理项目只投入了20余万元,就能盘活和产生超过4200余万元的经济价值。第二批立项的厂级项目中,以提升和改进产品质量为目标的项目数占到60%以上。
  如果说开展员工自主管理,是在为员工搭建学习发展的平台,促进员工发展。那么与高校携手培养专业人才,则是为航空动力维修事业培育、提升人才,储备生力军。
  2012年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5719工厂与南昌航空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正式落成。揭牌仪式上,向巧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定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人为本 文化治企
  在攻读四川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期间,向巧曾发表一篇题为《试论道儒二家“无为而治”管理谋略的异同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文章得到导师和诸多专家的肯定,在业界引起关注。
  文化的功能是启迪心智、提高灵魂的高洁。向巧深知,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而“无为”的先决条件必须靠深博的知识作支撑。由此,对儒、道两家思想深研明理的向巧,对打造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向现代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从而走向文化管理,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在空军蓝天文化的引领下,向巧带领5719工厂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工厂管理相结合,着力培育忠诚之魂、卓越之质、和谐之本,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三个固化于制、五个显化于视;三个内化于心、五种外化于行;培育三大特质、提升五大效益”的企业文化。
  “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像‘炒辣椒’,每一个员工走进来,不管他爱闻不爱闻,都会不由自主地被熏染、陶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向巧笑着告诉记者,“企业文化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追求。”
  为了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向巧运用的方法春风化雨。他们构建质量文化,年年开展“质量文化周”;月月进行质量形势分析,在员工中刮起“质量风暴”;贴近实际的案例探讨、QC成果发布、征文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员工踊跃参加……
  在厂区主干道上,还有一面 “质量警示墙”,图文并茂地记载着重大飞行事故,时刻警醒员工“飞机质量就是要保证百分之百”。其中,向巧倡导的质量理念尤为引人注目:“产品如人品,质量不好就是人品不好!”文化的涓涓细流,悄悄沁入了每个员工的心灵深处……
  该厂的文化广场中心有一条宽6米、长百米的“星光大道”,上面密密地铭刻着手印。手印取自3000多名在职员工、离休老干部和退休职工,寓意每一名创业者、建设者都是企业的功臣和明星,都被载入企业的史册。每年新员工进厂,都要在“星光大道”前聆听前辈们创业、建业的故事。
  该厂道路两旁的数十座文化灯箱,一个个质朴的形象跃然其上。有的是工厂的劳模,有的是年度技术技能专家,还有的是技能大赛的优胜者。
  各个分厂还纷纷设立“分享角”,召开现场交流会,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先进班组和优秀精神……
  在向巧影响下,5719工厂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制度化,使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深深扎根于员工的创造性实践之中。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该厂时指出:“企业的管理井井有条,企业的技术精益求精,企业的文化昂扬向上!”
  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工厂科学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企业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与欣欣向荣,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
  “当选十八大代表,是一种肯定和认可,不仅对我个人,对我身后的企业,更是对我们整个航修系统、军队保障性企业。同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任务更艰巨了。”向巧由衷地说,“我既要把基层心声带给中央,又要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才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期望!”
  记者了解到,向巧这段时间正围绕“军民融合和新世纪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为履行好十八大代表职责积极准备。
  挥戈蓝天、亮剑苍穹,保卫祖国领空的“制空权”必须拥有一支思想、技术、质量“三过硬”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队伍。在前行的道路上,5719工厂这支航空装备保障之师面对未知的艰难险阻,从来未曾退却。向巧带领的攻坚劲旅,在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奋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