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
近年来,淮安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积极抢抓省里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积极实施靠开放、靠科技、靠人才“三靠策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开启了淮安加速赶超、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全力开创了淮安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淮安正日益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各项投资快速增长。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60亿元,组织实施投资超亿元项目885个、超10亿元项目105个,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平均投资额近3.5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2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4%。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经济加速扩量提质,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1.2亿元;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节能环保、食品五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新口径列统企业总数达到1495户。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先后跃过千亿元大关,年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市空间布局更为优化。秉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理念,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心城市5年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40%提高到52.8%,特大城市架构基本形成。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以及生态新城、清河新区等功能片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谐城管”品牌在全国产生影响。
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城,大力发展小城镇,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施“蓝天、绿水、宁静、洁净、生态”工程,空气环境质量年均优良天数占比达85%以上,创成江北唯一的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建设投入成倍增长,5年累计完成投入65亿元,重点实施治淮、南水北调、农村水利等工程,疏浚县乡河道5061公里,改造大中型灌区8个。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5年累计完成投入1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5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39.3%。
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功申创国家级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创成“淮安大米”等地理标志类商标8件,总量居全省第三。
镇村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乡镇工业集中区5年新建标准厂房835万平方米、入驻投产企业3133户,培育列统企业442户,建成施河教学具、黎城机械配件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26个,建成村级创业点892个,带动5.4万农民本土就业。2011年,财政总收入超亿元乡镇达到23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2.5万元。
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年新改建干线公路379公里、农村公路2900公里,实现四级路“村村通”,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提高到97.7%;建成金湖、洪泽两个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103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新增区域供水乡镇29个;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省级绿色村庄235个,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697个,创成省、市级康居示范村100个。
发展后劲与活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压缩至75项,在全国成为行政审批项目最少、速度最快、流程最简、服务最优的地区。金融及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家股份制银行来淮设立分支机构,再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工作进展顺利,企业债券发行累计突破50亿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
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2011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突出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引进台玻等一大批知名台资企业。淮安经济开发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出口加工区进入全国二十强,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园区11个、南北共建园区8个。对外交流平台得到拓展,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台商论坛等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缔结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2对。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公里,在苏北率先联网成环,被列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新长铁路并入国家干线网络,宿淮铁路即将投入运行;京杭大运河两淮段“三改二”工程圆满完成,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加快实施;涟水机场提前建成,已开辟14条航线、通达13个大中城市,一类航空口岸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深入践行101%服务理念,连续两年被评为“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
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5个,省级优质幼儿园、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占总数的60.3%、70%和86.7%。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市直医院在苏北率先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区)两级卫生应急联网体系,淮医品牌形成集聚效应。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组建淮安报业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建成清河动漫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兰亭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实现奥运金牌、残奥奖牌零的突破。
民生工程快速推进。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多年组织实施民生十件实事,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积极鼓励就业创业。在全国率先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在苏北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建立城乡尊老金制度,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深入推进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大防控”体系、“大调解”机制初步建成,社会治安持续好转。“阳光信访”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在全国产生影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着眼未来,淮安市将继续围绕省委省政府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总体要求和“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把增强实力、做优环境、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确保发展的强劲势头、经济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产业实力更强、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确保城乡环境更优、面貌更美,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特色充分彰显,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基本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确保群众生活富裕、更有尊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