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记者就三门峡市大力实施的“四大一高”发展战略,采访了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此前的几天里,因为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特博会”)永久性落户三门峡,以及首届特博会即将拉开帷幕,杨树平书记一直在北京参加各种相关的会议和活动,各项活动安排相当紧张。但接受采访时,却面无倦容精神矍铄。
记者:您认为在三门峡这张城市名片上,最吸引人眼球、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解说词是什么?
杨树平:三门峡是一座继往开来之城、物华天宝之城、蒸蒸日上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开放包容之城。
记者:三门峡的“四大一高”发展战略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您感觉欣慰和满意的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心得?
杨树平: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作出了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开启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项目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近三年新上的重大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及项目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分别为33%、45%、55%。一些项目也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比如恒生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丙尔金,掀起清洁镀金行业新革命,获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尖端工程领域。二是高新产业规模明显扩大。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07亿元,产业增加值35亿元。三是一大批新的高新企业正纷纷落户三门峡。比如德国施密德集团与渑池牵手、总投资14.6亿元的多晶硅一期项目已正式启动,拟于5年内投资22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光伏产业园区;骏通公司与英国多轮驱动卡车有限公司正式签定协议,从英方引进重型卡车多轮驱动关键技术;大唐、中电投等国家大型电力公司纷纷在我市“抢滩登陆”。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研发机构日益健全、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中国(三门峡)酶制剂研发与应用技术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全市企业已建成省级研究中心3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2万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市组织的402项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有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五是引领经济转型效果日益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9%、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比五年前下降23.9%,在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规模经济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五,今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速更是跃居全省第一。在全国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突出成绩,充分说明“四大一高”思路正确、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三门峡实际。
记者:就目前而言,您认为稍有不足、还需大力推进的有哪些?
杨树平:目前我市“一高两化”取得的成绩是在起步晚、起点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总量不大、龙头企业不多、带动能力不强的基本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我市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人才还相对匮乏,与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任务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上台阶、上水平。
记者: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但不久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您却说“感谢危机。是危机在资源尚未枯竭之前,唤醒沉迷了几十年靠山吃山的三门峡市的传统发展方式”。该如何理解您这番话?
杨树平:三门峡的发展思路其实早些时候就在酝酿,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思路还不够清晰,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一项改革涉及到人们思想转变的时候,其困难就加大了,因为转变就意味着对原来一些思维的放弃和否定,而没有人是心甘情愿的去否定自己的。然而当危机发生了以后,人们就只能面对现实了,对以往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更加深刻了,对转变的紧迫性体会更强了。所以,我说要感谢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的“倒逼”效应实际上是三门峡的福音,它为此后的改革荡平了道路。
记者:在上个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您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您特别提出,要在不远的将来,努力把三门峡打造成为“最重创业、最敬人才、最宜创业”的城市,让各类人才在这里“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目标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要将“三最四有”这一目标变为现实,现在还有哪些障碍?您对克服这些障碍有信心吗?
杨树平: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不仅可以拉动一个企业,甚至还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在如今的三门峡,大家基本上都已经树立了对人才的这种认识。但认识上去了,未必就能真正体现在行动上。比如,有些企业面向全国、全球招才引智,但具体操作上,需要投入更高成本、开出更优惠条件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犹豫。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大手笔引进创新人才,不断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来三门峡创业。另外,我们正在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我市便利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积极瞄准大城市尤其是周边郑州、西安等大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公司、大集团,持续引进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急需人才、特殊人才等到我市工作,全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高地——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充满信心。
记者:在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往往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但在三门峡采访期间,我们触目所见和感受强烈的,是空气清新,是水流清澈,是蓝天白云与晚霞灿烂,是森林公园和城市绿地的郁郁葱葱——我们想问的是,您与市委一班人是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这一两难命题的?
杨树平:发展和环保并不相悖。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我曾代表常委会一班人公开承诺,对环境保护问题要勇于担责,决不推诿。三门峡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及环境的瓶颈约束更加凸显,三门峡的环境问题已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对此,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监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污染减排、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监测、固废管理、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机构,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是将环保重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建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档案管理。对未完成环保责任目标的部门、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而这一系列措施的坚决执行,让三门峡得以实现发展和环保的良性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