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2012-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2年5期


  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议案
  案据: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入,传统文化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已有边缘化之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要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民族性。因而,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手中发扬光大。
  
  建议:
  1.教育部门切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方案,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必修课程,大力发展戏剧、书法、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领域的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熟知我们的文化传统,认同并热爱自己的文化。
  2.文化部门推动以电影、电视剧、专题节目、娱乐节目、演唱会、艺术展览、网络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使传统元素渗透于生活点滴之中。
  3.商业部门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递功能,在商业运作中,打造传统节日品牌,引导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关于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议案
  案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要“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地涌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力度需要下得更大一些,步伐需要迈得更开一些,应在开拓的现有局面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建议:
  1.推动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立法进程。建议由北京市教委牵头,组织相关力量研究制定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在北京市先行实施并向教育部提交成套文本,积极推动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立法进程。
  2.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规划和管理工作。建议在北京市成立一个专门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投入专项经费,整合相关资源,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实践和国际比较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国内外优秀经验为借鉴,以理论指导为导向,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统筹规划、强力推进,争取在两三年内向国家提交一套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实践模式。
  3.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建设和支持。目前,北京市已经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校。建议政府对试点校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升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给予更为坚定而长久的支持。
  4.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绿色培养通道。建立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体系。建议允许条件许可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打造自身的绿色通道,打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并与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5.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议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标准和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梯队。
  
  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议案
  案据:当今世界,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迅猛发展,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发展。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中也产生了一些认识和行为的误区。有些青少年步入民族虚无主义误区,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化;有些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滋长,出现了信念淡漠、奉献合作精神弱化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教育。
  
  建议:
  1.在中小学开设《公民》课程,引导学生爱国爱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展览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2.在中小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古代经典诵读篇目,在学生中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相应的校园宣传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
  3.注重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通过汉语教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对海外的华裔后代增强祖国文化的影响力。
  
  关于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议案
  案据: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令举国上下所瞩目,其中最令人忧心和关注的是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问题。抓好少年儿童足球,加大少年儿童足球项目的投入力度,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大幅增加少年儿童足球球员的数量,使孩子们爱踢足球、能踢足球、会踢足球,是中国足球的根本出路,是当务之急。
  
  建议:
  1.夯实足球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抓好儿童足球的普及。足球后备人才需要早期培养,但不能以挑选后备人才为目标。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和手段是为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足球运动才能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学校、家长的支持。
  2.深化改革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坚固足球人才金字塔的塔腰——抓好少年足球的体教结合。在儿童足球大量普及的基础上,对初、高中的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进行适当的选拔和分流。对足球有兴趣、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在经过选拔后进入普通的中学学习,但采用半训半读的特殊培养模式。
  3.设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为试点校的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对已经有相当经验和成绩的足球传统优势项目中小学校进行立项,设立“北京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建议教育、体育、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商,为试点校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是为试点校的足球教练和专门教师提供编制;二是为试点校提供经费支持,专款专用;三是鼓励、支持试点校足球队在国内外受训、参赛;四是为足球后备人才开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绿色升学通道,其中,试点高中校应与几所大学形成合作关系,使其足球队得以整体升入相应的大学;五是允许试点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允许参与试点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外地学生参加当地的高考。
  4.投入专项资金,在北京市的大街小巷建设足球场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会商后投入专项经费,在北京市建设大大小小的足球场地,已有的体育场馆中的足球场向孩子们免费开放。
  关于健全北京养老机构的议案
  案据:据悉,截至2010年底,北京提前3年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这是令广大群众深感幸福的消息。欣喜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当前,中国老龄化危机、空巢老人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凸显,如夫妻俩赡养四口老人、因孩子在外国/外地而导致老人无人照顾等现象。缘此,政府应考虑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强化专职的“老人服务”队伍建设,为广大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建议:
  1.政府层面:完善老年群体的调查和登记工作,针对不同层面的老人制定相应的养老制度和措施,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吸引社会慈善机构参与养老事业,加强养老服务硬件建设和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监督养老服务资金保障问题,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和加快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尽快实现养老事业社会化。
  2.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准,加强配套的老年健身室、阅览室、医疗室、电影院、棋牌室及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建设,持续做好养老专职工作队伍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实现“分层养老、按需服务”目标。
  3.个人层面:老年人自己和子女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加大养老保险投入,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养老机构,并积极投入养老慈善事业中来,互助互利。
  4.群众层面:社区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老年群体特殊关照,自主营造小区“义务养老”、“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氛围。
  5.北京市政府应有计划分批分期筹建养老院,使老人有院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