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嘉 中国蓄能产业的领航者

2012-12-29 00:00:00王中鸿
中华儿女 2012年5期


  “国家给了我们这样空前的机遇,我们要用如铁的专注推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打破国外垄断寻求自主技术突破,还是首提联合能源供能技术概念,在新能源领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战略,超越企业范畴筹资组建国家级蓄能产业基地,实施国内最典型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首尝以联合能源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能源供能模式。
  高灵能源始终是那个深怀民族之志纵横蓄能沙场的拓荒新锐,用无限的开创力和如铁的专注推动蓄能产业进程,其前瞻理念和领军之势一直令人注目。
  2012年,在辞旧迎新之际,高灵能源创始人、CEO戴思嘉岁月回首即兴赋词《满江红》:“当年酒狂自负,春躁动,孤鸿难著/望神州,抚剑长啸,万重血涌/三十六载尘如土,领航蓄能产业路/时光匆,看铮铮铁马,浩长风/岁将临,饯迎新,征尘暗,霜风劲/昂昂民族产业志,赢取如今/今朝且做莫思量,气吞万里雷霆军/纵回首,新能源遍神州,泪如倾!”
  短短数阙词,饱含几多感慨,戴思嘉和他带领的高灵能源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奠定了中国蓄能产业的发展基础,显现了其对蓄能民族产业的热忱之心。
  
  投身蓄能产业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戴思嘉一次偶然的机会随领导去国外进行了一次全球能源运用形势、运用技术的参观考察。天生对市场敏感的他,在这次考察中,他发现了能够为电力“移峰填谷”的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通俗来讲,就是在夜间电力负荷很低的时间段,采用空调机组制冰,将冷量以冰的方式储存起来;而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从而满足建筑物的用冷需求。其一方面可以减少热能势差,充分利用夜间的电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期,实现电网用电负荷的“移峰填谷”。对于用能企业来说,利用国家给予的“峰谷电价差价”的政策,可以节省40%以上的电力运行费用;而从宏观层面看,这项技术更是解决电网用电结构矛盾、提升能源利用率、保护化石能源、减少硫化物排放等产业问题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电力建设的基础性技术。
  这项技术在上世纪初诞生于美国,但直到198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后,其优势才被世人所认可,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目前在欧美国家,冰蓄冷技术已成为解决电网负荷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普及率达到70%以上,在能源匮乏的日韩等国也接近60%,日本使用冰蓄冷系统的建筑物大约已有10万个以上;韩国3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项目立法强制安装冰蓄冷系统来节能。
  然而在中国却是零覆盖……此时戴思嘉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商机,更多是其背后的巨大社会意义。
  近些年,国内老百姓对“电荒”一词似乎已不陌生。近几年各大城市夏冬两季用电量的激增,不约而同地给各地电力公司带来了难堪的难题,国内不少省区在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及各地政府采取多重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大幅调高白天高峰段电价的方法,以鼓励用户充分利用夜间闲置电能。在戴思嘉看来,在资源环境危机濒临、电力供需矛盾加剧的今天,冰蓄冷这项技术既能够帮助企业把廉价的电“储存”到高峰期使用,更能够有效缓解电网高峰用电压力,平衡电网用电结构,已然成为国家电力建设中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性技术。
  之后,戴思嘉花了很长的时间,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把中国电力的发展、中国以及国际总体能源发展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他发现,中国的能源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现在发电的74%还是靠火力,每年仅发电大概要烧15亿吨煤,每年发电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到全球总排放的35%。
  紧接着,戴思嘉看到了我国能源政策白皮书,发现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因为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大量能源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太可怕了,别人一掐住我们的脖子,我们就没法呼吸了”。他做过一个统计分析计算:如果采用冰蓄冷技术,每建造四座电厂就可以发挥5个电厂的作用。普及冰蓄冷技术,改变中国电力用能的现状!带着太多的憧憬和责任,戴思嘉和他的团队在蓄能之途扬帆启航了。
  
  坚定的布道者
  2006年,戴思嘉带着一种冷静的自信,投入到电力移峰填谷的蓄能大产业中。
  几乎没有人能理解他为何选择这一步风险巨大的险棋,“人生终究得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军人家庭长大的戴思嘉,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只要他认准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地朝前走。少年时的随军经历开阔了他的胸襟和视野,戴思嘉坦言在此之前并不是没有其他创业的契机,但他从不想人云亦云。在他看来,好男儿的鸿鹄之志应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他打造的高灵能源如今已是国内在蓄能领域唯一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系统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如此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技术不能被国外企业垄断,涉及到应用能源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