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9T2QXApRHePfrkKZFw9GSe.webp)
江时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些影响主要包括:损害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出现所谓“二次探底”;削弱了欧洲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出口;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中国经济。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其发展态势。换言之,欧洲债务危机的早日消停,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应对欧洲债务危机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有关中国救欧洲的各种各样的论调中,以下几种观点尤为引人注目。
一是“救世主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中国有能力使欧洲国家早日摆脱债务危机。
二是“滥好人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欧洲的债务国没有实施改革的意愿,也没有推出改革的方案,因此,中国如要为其提供帮助,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滥好人”。
三是“友好的勒索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向欧洲债务国提供帮助时,希望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这种有条件的援助是一种“友好的勒索”。
而实际情况是,向欧洲债务国提供帮助与欧盟给予中国以市场经济地位是两个不相干的问题。中国人不会趁火打劫,也不会见死不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盟无视中国的成就,以狭隘的眼光观察中国,拒不给予市场经济地位,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就我而言,上述三种论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较为片面的。中国既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救世主”,也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批评中国向欧盟提出“友好的勒索”则更是荒谬的。
其实,当我们在谈论中国是否或能否救欧洲这个问题时,必须为“救”这个字给出明确的定义。汉语中的“救”以及英语中的save,其基本含义都是帮助他人,使之脱离困境或避免进一步恶化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国“救”欧洲有两种不同的“救”法:一是把希腊等国彻底拉出债务危机的“泥潭”,使其恢复经济的增长;二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其不至于陷入更深的“泥潭”。
如前所述,第一种“救”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想法,而第二种“救”法则是合情合理的。
其实,除了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救”或帮助欧洲。例如,可以适当地多进口欧洲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使其获得更多的出口收入。又如,中国可以扩大对欧洲的直接投资。
且不论中国能否“救”欧洲,可以肯定的是,欧盟不会因目前的债务危机而崩溃。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确实是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之一。但我们应该看到,欧盟已表示要加强经济治理,改变上述缺陷。
欧盟会不会崩溃取决于欧元能否生存。欧元能否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成员国的政治立场。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人多次表达的那样,欧元的垮台将导致欧盟崩溃,欧盟的崩溃将导致欧洲一体化的倒退,欧洲一体化的倒退意味着欧洲的死亡。由此可见,欧盟领导人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捍卫欧元和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