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 公益事业要上转型快车道

2012-12-29 00:00:00董颖
中华儿女 2012年5期


  管理变革,实现慈善三年的战略转型,非常现实,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2011年度中国慈善五大数字
  33 12月29日,《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发布。该年度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平均得分是33分。及格率为48%左右。
  2300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会议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定为新国家扶贫标准,相比2009年的1274元提高了92%。
  300万 在2011年,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此前,至少有300万未登记的社会组织,其中九成处于“非法状态”。
  0 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范围主要是组织公益演出、培训人才、学术交流等。然而这个在党和国家领导关怀下成立的基金会,2010年公众募捐额为0。
  17VS8 11月28日,25家上榜2011年度《福布斯》中国慈善基金会,前10名中有5家为非公募基金会。
  2011年,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平静的一年,先是郭美美事件,紧接着中华慈善总会、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非洲希望工程项目等中国慈善组织相继遭到公众质疑,引起全社会的“慈善”大讨论。
  对于这种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从社会讨论来看现在中国慈善的格局,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快速走向“现代慈善”已经时不我待。
  
  三年转型,是机遇也是挑战
  2008年汶川地震后,时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的邓国胜带领团队,历时4个月做了一个地震捐款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全国760多亿元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极可能有80%左右进入政府财政专户。
  从这次调查到郭美美事件,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声誉日渐低迷,而公众质疑主要集中于公募类公益慈善组织行为的两方面:一是公益慈善组织要不要以及如何与商业合作,二是如何保证慈善项目的公开透明。
  对此,王振耀解释说,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组织是沿袭传统的动员体制,缺乏适宜的治理机制,因此必然出现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错位。要达到真正的公益本位,最重要的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特有作用,使大众得到更多公益福利。应参照国际经验,总结一些成功案例,开发公众急迫需要的大型社会公益项目,展现自身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利用与政府的良好关系,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大的捐赠;为民间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平台,包括建立网络,协调资源,甚至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等。
  如今再看这几个月的讨论,其产生的影响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极有可能酝酿和启动了中国慈善在未来三年创造与经济发展同样的奇迹。而且,“我国的公益慈善总体来看是健康的,完全可以在未来三年产生重大的国际和社会影响力。”王振耀乐观地说。
  为何在质疑声一片中却能得出未来三年创造慈善奇迹的预测?王振耀自有一番见解。
  首先,中国慈善有“三高”,即慈善需求高,突出表现在对网络求助急需慈善呼吁;热情度高,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开放度高,由于网络的支持,中国与世界已经联系在一起。
  从经济来看,条件也已完全具备。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提前40年实现了小平同志定的2050目标。前些年,美国每年出现8家基金会,到现在共有10万多个基金会,而美国只有3亿人。中国有13亿人,如果中国1/20的就业人口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就是4000万人左右。所以说,如果政策加以适当调整,2000多家基金会数量飞跃到三五万家绝不是空想。
  “中国内地富人53.5万人,全球排名第四,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富人可以在公益慈善方面做出更多表率和行动,三年大转型在我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其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全世界现在都对中国拭目以待,我们必须有非常特殊的战略设计,所以,管理变革,特别是设计慈善的发展,实现慈善三年的战略转型,是非常现实的,但也非常具有挑战性。”王振耀说。
  
  2011,微公益元年
  王振耀说,2011年是中国“微公益元年”,民间公益慈善借助微博平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11年年初,于建嵘、薛蛮子和邓飞等人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紧随其后,“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爱心衣橱”、“老兵回家”等一系列民间公益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民间公益呈燎原之势。
  “免费午餐”无疑是2011年民间公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短短8个多月募款总额近2600万元,让两万多贫困学童吃上免费午餐。正是基于“免费午餐”良好的社会效应,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由民间公益行动推动国家政策改变,在中国公益史上尚属首次。
   相比官办慈善机构,民间公益组织更有公信力。但同时,民间慈善缺乏官方基金会的条件、基础和长时间形成的制度化,在规范化、组织化方面有待推动。
   客观上,郭美美事件等慈善界的舆论风暴对国家制度建设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2011年7月15日,民政部正式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今后5年慈善事业发展目标。
  2011年12月23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各地要推广广东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
  2012年1月31日,北京市民政局首次提出,将探索研究推动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向业务指导单位转变,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在北京登记注册,无须再找业务主管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
  从“主管”到“指导”,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民间社会组织即将破解登记这一难题。
  王振耀认为,2011年中国慈善事业进步很大,一是传统型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加快,特别是2011年非公募基金会首次超过了公募基金会,达到1300多家;二是慈善领域的社会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三是在微博推动下,“80后”正在刷新历史,以邓飞、王克勤、唐建光等人倡导的民间微公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进步。
  
  让慈善获得尊重
  慈善已经来到我们之间,但很多人还不适应,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不要拉住行善的手。”对这个问题,王振耀深深叹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哪个人出来捐款,公众就质疑他。捐款多的就查人家钱是哪来的。这令很多慈善者很受伤,甚至不敢捐款。”
  民众对个人慈善的质疑,如陈光标事件,反映出社会大众还不太适应个人的慈善行为。“现在大家质疑捐赠者却不质疑不捐赠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王振耀说,“成龙、章子怡都是演艺圈捐款极多的,却受到质疑,而那些不捐款的人反倒没事儿。”
  同时,我国涉及慈善事业的体制确实还不健全。“郭美美事件”反映的是一个体制问题,民众对于体制的质疑,对于慈善机构的监督,都是应该加强的。这种质疑可以使我国慈善机构慈善事业能够越来越健康地发展。
  “我国应该抓紧健全法律法规,现有制度使很多慈善行为不能被纳入法规体系。例如,很多捐赠股权的企业家面临缴纳巨额税款问题。政府一定要有紧迫感,应该为社会上的慈善行为提供更多的方便,要学习国外慈善领域的先进经验。”王振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