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蔻年华的城市少女,为了讨男友欢心,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以各种编造的借口,先后骗取了近百万元巨款供男友同自己挥霍。而受骗者,竟是她自己的亲生父母。
以爱的名义,
90后女孩铤而走险
1991年10月,田鑫洋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一户普通双职工家庭。田鑫洋父亲田殿军是辽阳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职工,母亲李彦是一名环卫工人。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儿,田鑫洋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2008年7月,田鑫洋考进了沈阳市的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田鑫洋没有少女婀娜多姿的容貌,过于肥胖的体形甚至让人感到一些不协调。对于自己毫不出众的外表,田鑫洋常常产生一种莫名的自卑。
单明宇是田鑫洋的同班同学,来自辽宁抚顺。作为同龄人的他在班上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略显成熟的脸上少了一些男孩的稚气,却多了一层令女孩心仪的“酷”相。看着这个近在咫尺的帅哥,情窦初开的田鑫洋不免有些心动,她开始寻找各种接近单明宇的机会。
也许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面对田鑫洋的一次次暗示和主动,单明宇不但没有任何回应,反而时时处处故意躲避着过分殷勤的田鑫洋。此时的田鑫洋并没有将单明宇的回避看成是拒绝,她甚至固执地认为,他的冷漠是因为自己功夫不到家的缘故。于是,她开始试着将原来的暗送秋波变成公开出击,三天两头找借口买一些东西送给他,在食堂主动为他买饭,甚至一起出去玩时,抢先给他付账,等等。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田鑫洋的付出后来终于有了回应。在单明宇眼里,田鑫洋依旧是个没有丝毫吸引力的女孩,她唯一吸引他的是为他花钱时的慷慨大方。社会上许许多多一掷千金的现象和影视作品中大款们花钱时的洒脱,一度成为这个男孩心中的向往。如今身边突然冒出一个愿意为自己花钱的女孩,单明宇不禁生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非分”的大胆想法。
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不久,单明宇开始尝试性地将贪欲的手伸向田鑫洋。那是2010年4月初的一个周末,下课后,单明宇在教室的走廊上将一张字条递给了田鑫洋:“亲爱的,我要买学习资料,你能为我准备300元钱吗?”
假如第一次面对男友的要求,这个女孩会有丝毫的犹豫,HZCHF5goQf+mgbNgMH3J+w==那么,后来的悲剧也不至于愈演愈烈。遗憾的是,沉浸在爱情中的田鑫洋丝毫没有觉得单明宇的要求有什么不妥,反而幸福地以为,这是男朋友需要自己的一种信号。
这个可怕的信号让田鑫洋第一次回家向父母说了谎。她对母亲说:下周一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大伙准备凑钱给他热闹一次。向来对女儿言听计从的李彦,当时就毫不犹豫地给了女儿300元钱。无论是单明宇还是田鑫洋,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欺骗来得如此顺利。
贪婪的黑洞越撕越大
如果说面对单明宇一次次的索取,田鑫洋从未犹豫,那肯定是不实的。随着单明宇的胃口越来越大,田鑫洋也产生过顾虑,被骗者毕竟是疼爱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她的家境并不十分优裕。可每一次当田鑫洋稍显迟疑时,单明宇便会以分手威胁她。
田鑫洋在父母面前的谎言越说越多,也越说越大。开始是“朋友生日”,到后来发展成报考各种培训学校,从几百元到几千元,欺骗成为家常便饭。作为父母,这对辛勤了大半辈子的夫妻并没意识到女儿的异常,他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成熟得早,花销自然也大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当女儿说出合理的理由时,他们都会毫不吝啬地满足她。
单明宇写给田鑫洋的纸条越来越长,到后来干脆变成了一封封裹着爱情糖衣的情书,在这些情书的最后,都无一例外地附随着一个相同的要求:要钱!数以万计的钞票从田鑫洋的父母手中流出,再通过她落入了单明宇的腰包。假如说最初的欺骗田鑫洋还一无所知,那么,到后来当这种欺骗变得渐渐明朗后,单明宇也不再隐瞒什么了,为了维持贪欲和两人习以为常的高消费,田鑫洋摇身一变成为男友的同谋,两人开始合伙诈骗家里的钱财。
2010年秋天,田鑫洋谎称和同学相约国庆节一起去北京玩,结果不小心闯进了某部队机关所在地,同行的7人每人被罚款1万元。单明宇和她先回来筹钱,其他同学还关在公安局。面对这幼稚得有些荒唐的谎话,田殿军与李彦仍然没有怀疑自己的女儿,他们再次将7万元现金交给田鑫洋。仅毕业前夕,田鑫洋以“想留校任职,需要四处疏通关系”为由,就先后从父母处骗走现金近20万元。
2011年7月,田鑫洋和单明宇双双毕业离校。这两个原本应该在社会上谋求立足的年轻人,不但没有花心思去找工作,反而将他们的贪欲愈演愈烈。
呻吟的亲情,
唤不回骗子的良知
早在毕业前,田鑫洋就以留校任职为借口向父母要了不少钱,如今,她只能将这个自编的谎言延续下去。她告诉父母,自己和单明宇都被学院留用任职,田鑫洋甚至每天佯装按时上下班,单明宇也开始以田家未来女婿的身份频繁出入田鑫洋家中。
田殿军与李彦则乐观地认为,平时的钱没有白花,只要女儿能拥有一个体面而稳定的工作,自己苦一点也无所谓。也正是因为看着在外“出息”的女儿,望女成凤的天性使这对生性淳朴、善良的夫妻仍然毫无察觉。面对女儿一次次欺骗,已经负债在身的父母,依旧不遗余力,甚至不惜借高利贷满足女儿的种种要求。
仅仅事发前的两年时间,单明宇和田鑫洋就利用骗来的钱四处挥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吃遍了沈阳所有高档饭店,住遍了市内所有的豪华宾馆,出入保龄球馆及桑拿浴中心更是小菜一碟。为了显阔,单明宇还邀约朋友一起享受,常常是去洗一次桑拿,就要花费数千元。单明宇阔了,仅手机就换了七部,笔记本电脑换了四台,家里的高档家电更是一应俱全。而与此同时,田殿军、李彦夫妇却依旧住在多年前单位分的筒子楼里,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为了省下钱还债,田殿军还戒掉了香烟,家里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为了避免长时间欺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单明宇决定让田鑫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搞一次大的!于是,在单明宇和另两名同伙王刚和李文超的策划下,2011年秋天,一场更大的骗局逼近了仍然一无所知的田家父母。
为了让骗局具有真实性,单明宇陪着田鑫洋去私刻了两枚职业技术学院的公章,并打印了一份“关于学院与房产公司合作开发建房教职工集资房有关细则”的文件。田鑫洋告诉父母,由于她和单明宇都是学校正式职工,所以能够通过集资申请两套住房,并许诺等房子建成,她和单明宇结婚用一套,另一套给父母。长期住在辽阳低矮、阴暗筒子楼里的父母早就盼着有一天能住进花园小区,如今喜从天降,而且房子又在省城沈阳,田殿军、李彦夫妇自然有些兴奋不已。可一想到“集资”所需的40万元巨款,他们又一次感到为难了。
两年来,家里早已是一贫如洗,许多亲戚朋友的负债仍然没还。看着为难的父母,田鑫洋也感到有些犹豫。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男友,单明宇一边很生气地责问她,你是不是变心了?一边花言巧语地告诉她,拿到钱后我们可以好好生活,永远在一起。
田鑫洋最后还是就范了,而她的父母再一次成为女儿这段“爱情”的牺牲品。拿着借贷来的40万元,田殿军决定亲自送到学校去。这位爱自己女儿胜过一切的父亲后来说,当时自己虽然也有点怀疑,但看着盖有学院大红公章的文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亲生女儿设下的一个圈套!
陪父亲走到学校门口,田鑫洋突然说:“爸,这次集资大家都不同意我占两套,多亏主任从中周旋。所以,她说咱们最好不露面,由她把钱送上去,以免别人看见,对主任影响不好。”田殿军当时也没多想,就将钱交给了女儿。
40万元轻易到手了,单、田以及另两名同案嫌疑人又过起了奢华的生活。案发后,当警察追问被骗款项的去向时,田鑫洋说:一部分给了单明宇,另一部分我们四人一块儿花了。那么,单明宇又拿着这些钱干了什么呢?田鑫洋对此一无所知。
一边是女儿的奢侈,另一边却是父母的窘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田殿军、李彦拿出一沓厚厚的借条,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两年田家向亲戚朋友的借款数额。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时,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妻说:我们相信女儿,也爱女儿。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单明宇并没有罢休。案发前不久的一天上午,他突然打电话给田鑫洋,说自家的暖气管道坏了,家里冷得住不了人,所以要在外住一段时间,让田鑫洋为他准备点儿钱。和以往不同的是,田鑫洋这次真的为难了。因为她知道父母实在是拿不出钱了,即使借钱都很困难。单明宇自然不会放过她,他说:“拿不上钱,咱们就不用见面了!”
说不清是害怕男友挨冻,还是不敢面对分手,田鑫洋不得不回家向母亲施加压力。万般无奈的李彦只得解下自己的金项链,作为此刻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这条价值3000多元的项链,被田鑫洋拿去当铺当了1300元钱,然后交给了单明宇。
值得人们思考的太多、太多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田鑫洋、单明宇二人的所作所为,渐渐传入亲朋好友的耳朵里,实在看不下去的亲友们劝田家夫妇去报警。直到这时,田殿军与李彦仍旧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他们四处打听,也证实了女儿过去的一些骗局后,两人为难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个家先后被女儿骗走90余万元现金,仅外债就高达55万元!在经过数日的思想斗争后,他们走进了辽阳市文圣区公安分局。
面对已经被刑拘的事实,田鑫洋依旧在竭力庇护着单明宇。一开始,她矢口否认这一切与单明宇有关,她甚至想一个人将这—切承担下来,免得自己心爱的人受罪。在采访中,笔者一行通过询问了解到,在长达三年的恋爱关系中,虽然田、单二人常常共同出入高级宾馆,甚至同居一室,但他们之间从未发生过越轨行为。很多时候,单明宇甚至不愿像正常恋人那样与田鑫洋单独相处,而且不顾她的反对邀约王、李二人一起享受、玩乐。面对这个问题,单明宇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说:“我并不喜欢她,也根本没把她当女朋友。我只是利用她喜欢我,骗她的钱而已。”
时隔不久,笔者一行在那幢年久、破旧的筒子楼里,见到了田鑫洋的父亲田殿军与母亲李彦。这对已经憔悴不堪的夫妻,现在最关心的并不是法律将如何制裁骗了自己钱的人,而是担心女儿在“里面”是否受罪。就在我们结束采访离开田家时,李彦还准备骑10多公里自行车,给女儿往看守所送衣物,而田殿军还不断叮嘱妻子,让女儿注意身体,别太难过了……
亲情和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极其崇高的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珍贵的情感。一个年仅20岁的城市女孩,何以会如此残忍地为了“爱情”而撕裂“亲情”呢?其间自然会有法理去评判,但这一事件所带来的思考,似乎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思考。
编辑 /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