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恋物”行为怎么办

2012-12-29 00:00:00玲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2年19期


  妞妞,4岁,妞妞妈妈最近很心烦。原来,阿姨在妞妞4岁生日时送她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像个小公主。妞妞特别喜欢,天天吵着要穿公主裙,更让妞妞妈妈心烦的是: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她就死活不肯换下来,也不管裙子有多脏。无论你怎么哄她、劝她,都没用。最后妞妞妈妈只好采取暴力手段让她脱下裙子,可换来的总是妞妞长时间的吵闹和哭泣。妞妞妈妈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啊?
  同样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说:“她从小就这样。”
  恋物行为≠恋物癖
  这两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说的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可不是一回事。
  最多,只能说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婴儿一般依恋毯子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说毛巾、毛毯、布娃娃、长毛绒玩具等。
  恋物行为“追本溯源”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皮肤饥渴”。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实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作替代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由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而人呢,更是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觉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恋物行为的利弊权衡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和愉快时,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孩子的需要,也同样帮助孩子稳定了情绪、得到了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离开或由意外导致无法复原的话,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爸爸妈妈怎么办?
  爸爸妈妈们需要多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吗?
  ——我经常抚摸孩子吗?
  如果有,那恭喜你们,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甚至都是否定的,那爸爸妈妈们得赶紧改变一下自己的抚育风格,多陪陪孩子,多安抚安抚孩子。他们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经有了恋物行为,那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准备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睡觉之前,可以利用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某特定物品的依恋。
  *睡觉时,妈妈可以讲讲故事,在房间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睡的恐惧。
  *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恋”之物送给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孩子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编辑 /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