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

2012-12-29 00:00:00白晓晶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10期


  【摘 要】
  E-learning课程结构体现着远程教育机构对网络学习规律的认识与探索,它搭建了学习目标到学习成果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学习起点迈向学习终点,是夯实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好E-learning课程结构,让网络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获得受益和成长,是远程教育机构必须要思考和定位的现实课题。本文在介绍和分析“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和E-learning课程结构建设案例基础上,提出了E-learning课程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可供参用的模式图,为设计E-learning课程结构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关键词】 E-learning;课程结构;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0—0025—07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众多教育机构都在尝试研究与开发E-learning(中文常译作在线学习、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等)课程。随着Moodle平台的推广应用和各种智能课件工具的发展,开发E-learning课程已经不再需要庞大的技术和设计团队,教师完全可以轻松地应对。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必须要具备基本的E-learning课程设计理念,遵循网络教与学的规律,使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开发出迎合需求、产生实效的课程。
  透析E-learning课程的设计现状,不难发现较多课程的结构形式仍是以学习内容的呈现、学习资源的累积为主,缺失了对学习过程的设计与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此,本文的“课程结构”指的是在线课程的呈现形式,其内涵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科教育规律的把握和体现。“课程结构”搭建了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学习起点迈向学习终点。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夯实学习过程,达成学习成效,促进学习的真正内化和发生。本文对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探索,期望能够为教师规划和设计E-learning课程提供借鉴与思考。
  二、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
  虽然E-learning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学习过程规划上,却可遵循一些共性规律。连续几年获得美国最权威E-learning工具金奖的Articulate软件公司在其官方博客——快速数字化学习博客(The Rapid Elearning Blog)中就描绘了E-learning课程的“基础课程结构”(如表1)。[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程结构分为两级架构,第一级是课程基本的9项内容。分别是课程的欢迎页、操作指南、课程介绍、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课程评估、课程总结、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告别页。第二级是针对具体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设计。一般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若干个单元(章或者模块),每一个单元都有自身的目标、学习内容、评估和总结。同时,如果每个单元下再分节或更小的模块,也可以按照第二级的思路建立第三级的课程架构,以此类推。
  博文中强调,“一般情况下,E-learning课程就是由这些基础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基础课程结构是课程的一般组成,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完全借鉴或者参用其中的部分要素。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和完善。
  张伟远认为撰写每一章的网上学习材料,应该包括四大部分:学习准备(复习、内容导航、学习安排、学习目标、阅读材料)、学习内容、学习总结和学习测验,以上元素可以很好地融入基础课程结构的单元架构中。[2]
  三、E-learning课程结构建设案例
  基础课程结构为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当然,许多远程教育院校已经在自身的E-learning课程中体现出对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与规范。对于远程教育院校,规划好E-learning课程结构不仅可以引导课程按照远程教与学的规律设计,保证课程品质,还可以提升建设效率,推动学校形成课程品牌与特色。
  通过访问台湾国立空中大学数位学习网的课程——“团体教育理论与实务”、“诗选”,香港公开大学网上教学中心(OUHK Centre for elearning)在线学习课程示例——“LAW B843CW 中国民法原理与实践”、“LAW B844CW 中国合同法”,以及哈佛大学在线教师培训课程——“为理解的教学1:注重学生的理解”等内容,本文对三所大学的E-learning课程结构进行了提炼和对比(如表2)。台湾国立空中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是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院校,E-learning课程形成了自身的标准和稳定的风格,哈佛大学的在线教师培训课程凝聚了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并引入到中国开办了多期,因此,三所学校的E-learning课程架构在设计和实践层面都较为成熟。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三所院校的E-learning课程结构基本吻合快速数字化学习博客中介绍的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理念,并增添了自身网上教学特色。譬如:
  台湾国立空中大学的“师资介绍”、“学习叮咛”、“学习进度表”就是它的独特之处。“师资介绍”提供了教师团队(一般每门课程的网上授课教师为1-3人)中每位教师的近期照片、现职、学历、经历和专长。“学习叮咛”中授课教师会以视频形式呈现自己对学生温婉贴心的提醒,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相关的事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开展好课程学习。同时,在“学习叮咛”中,还会介绍平台的使用指南(数位学习网-新手上路),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平台开展学习。“学习进度表”告知学生每周要学习的具体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因为每一章节的学习方式都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整合,学生只要按照“学习进度表”的建议有序学习每章的具体内容就可以了。
  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建设借鉴了英国开放大学的理念,特别注重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在它的网上学习过程中,会给学生提供丰富且多样的学习活动。在香港公开大学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公开大学的课程特别有助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的沟通能力。[3]这与他们课程中设计精良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体现在课程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章节内容包括了思考活动、个案分析、测试、网上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哈佛大学的课程结构特别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整合。比如,在正式开展课程内容的学习之前,会有单独的“导言章”,介绍课程学习所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目的、教师和学生所在学习组的信息、如何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课程的贯穿线索(中心思想)和课程大纲、课程帮助等,并以作业形式让学生掌握今后学习所需的技能。同时,每章的内容也以清晰的脉络进行呈现和链接,特别是每个单元学习之初,都有“事物清理”和“回顾上一单元”。“事物清理”主要是告知学生本章学习需要特别关注或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事项,比如本章可以参考其他学生的优秀案例,可以使用特别的学习工具等;“回顾上一单元”主要是总结和反馈学生在上一单元作业中的学习情况,启发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入思考,反思与提升已有的案例或问题。
  四、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
  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线
  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并把其作为主线贯穿于课程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全面和细节考量中。我们必须明确,E-learning课程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课程结构建设,而不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因此,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内容不要呈现在课程结构中。比如说“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使用的,在课程结构中需要转化为“课程介绍”或“课程概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
  2. 按照学习进度组织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构建最好是根据学习进度来组织与设计。从课程一开始的引言到每章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评测,都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按照学习实际发生的历程,尊重学科教育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有逻辑、有顺序、有支架、有引导地展开。可以考虑以“周次”的形式或者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内容的架构。
  3. 固化基础模块与丰富个性模块
  课程结构要形成统一的风格和严谨的品质,必须固化一些基础和关键的模块。如表1“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中指出了E-learning课程需具有的基础模块,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比如,课程一开始要对学生表示欢迎;每章或者每节的内容要制定学习目标,要在学习新内容前搭建脚手架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完主体内容后及时练习,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讨论,及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等。此外,在固化模块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学科特点及学生需求增添和丰富个性化的模块,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4. 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
  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通过实践经验我们知道,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中,仅仅是资源的呈现无法完成学习过程的引导,学生难以坚持学完和学会课程。因此,必须把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有机整合,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期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反思,促进学生高级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5. 明确标准统一风格
  在明确课程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模块后,要对各个环节有详细的标准,以确保课程结构的规范性,从而形成院校E-learning课程统一的风格,为品牌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标准的制定必须细化并体现在各个环节。例如,台湾国立空中大学教师对学生的视频课程导学,统一叫“学习叮咛”;空大和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结构架构清晰,一级和二级架构要有递进,并通过标识符标识层次;体现章节学习内容的架构要简洁概括地突出主题内容等。“细节决定成败”,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以统一样式和风格。
  以上是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内涵的解读。在具体的操作中,结合本文介绍的基础课程结构研究结果和实践案例,笔者认为,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图可以参考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可以固化的模块,没有标注星号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议为所有人提供新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机会,使知识社会的全体公民“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因此,研究E-learning课程的规律,遵循和践行教育规律才能为远程学生和终身学习社会谋福祉。本文关注了E-learning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即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在理念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E-learning课程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可供实践采用的模式图。 在此需要再次重申,科学设计课程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未知跨越到已知,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能够真正的得到提升和进步,而这一切都必须要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课程结构是保证学习过程的“安检仪”。在良好的课程结构基础上,E-learning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关注众多环节,如成人学习特点、市场需求、媒体的教学设计和一体化应用、版面设计、平台应用、资源建设、质量保证等,才能形成E-learning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与提升的机制,才能真正形成E-learning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成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不可替代和无限精彩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The Rapid Elearning Blog [EB/OL]. Retrieved on May 25, 2011 from http://www.articulate.com/rapid-elearning/page/5/.
  [2] 张伟远. 网上教学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
  [3] 谭尚渭. 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与效果评价[J]. 中国远程教育,2002,(12):6-8.
  [4] 王一兵等. 开放远程学习 趋势、政策与战略思考[M]. 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 2012-05-30
  作者简介:白晓晶,助理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100081)。
  责任编辑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