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州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通过城市化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有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通过扭转和克服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等措施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梅州的“三农”问题。
[关键词]梅州;城市化;“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54-03
1 梅州城市化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1 梅州城市化发展的成效
目前,梅州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2010年年底,全市区和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10平方千米,梅州市区建成区面积超过40平方千米,实际工作、生活人口约50万人,全市建制镇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超过250平方千米,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6.5%。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825元。
1.2 梅州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小城镇发展不平衡,一些小城镇规模也偏小、实力不强、特色经济不突出,难以举一方资源和产业优势,构一域经济之特长,未能形成吸纳聚集效应。
(2)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小城镇缺乏科学规划,水平不高、内容不全、整体协调差,低水平、重复建设、规划趋同,布局凌乱,功能不全、辐射力不强。
(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各级财政较为困难,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致使城镇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发展。
(4)发展体制不顺,亟待深化小城镇改革。小城镇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限大多集中在上级有关部门,镇一级财政资金缺乏,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投入。
2 梅州城市化进程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2.1 关于“三农”问题的认识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农业效益过低、农村发展落后等方面。而城市化水平滞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导致农村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农业劳动率极低,规模不经济,农民收入很难增长;二是人地关系异常紧张,阻碍了劳动方式的创新;三是阻碍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差别;四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且制约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升级,特别是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导致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不得不投巨资为分散居住的农民改造生活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城市化及其必然要经历的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
(1)从历史经验看,推进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无不经历工业化之路。如19世纪初的美国,“三农”问题也曾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直至19世纪下半叶实施工业化后,美国跃居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崛起为世界最先进的发达国家之一。
当今我国沿海地区的繁荣,也得益于工业的发展。三十年前,苏南一带也是典型的农业型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元,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如内陆的很多地方。改革开放初期他们首开乡镇工业发展之先河,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目前,苏南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达到富裕国家的标准,远超过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人均收入水平,苏南农村已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2)从事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农村土地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农作物产量的增长也接近了极限,过多的劳动力聚集在土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这种情况促使农民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挣到钱。许多地方的农民从打工途径取得的收入,已经占了人均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很多农民收入中的现金部分基本上是由打工得来的。
农村中比较富裕的农民大多数都从事非农产业。作为弱势产业的传统农业,投资大、回报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而单纯靠农业并不能使大多数农民富起来。目前,农村中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民,一般是靠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致富的,他们或到城市里从事工作,或者凭一技之长做生意等,手中的钱大多数是从农业之外得来的。中国大地上相对富裕的村,或者位于城郊、交通要道;或者靠近煤田、矿山;或者地处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具有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良好条件。通过充分利用本地或自身的优势,积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从而能够较快地富裕起来。
(3)城市化对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意义。首先,城市化将推动农村工业化向深度扩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要形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其布点分散、信息不畅、竞争力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搞集约化经营。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使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通过集中,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城镇集中的规模效应,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这表现在一是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发展城镇第三产业的人口规模条件得以满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将吸引大批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从而为农民的收入打开新的渠道,为稳定和增加城镇人口提供了保障,这为巩固农村工业化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企业的集中,使得低成本集中治理工业污染成为可能,这使得一部分污染严重但又缺乏治理污染能力的乡镇企业得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第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第三产业却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是缺乏城市载体。农村第二产业分散布局,社会化服务没有得到规模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只能自搞第三产业。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载体,使第二产业相对集中,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可能。最后,城市化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而要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因此就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并转化为稳定的城市居民,最终保证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目标的实现。
(4)城市化使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但由于人均收入较低,生活方式落后,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市场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潜在市场。而要让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就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并转化为城市居民,从而促使对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以及对教育、保险等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5)城市化将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城市化水平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程度低,农民分散居住,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投资巨大,发展困难。如果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于城镇,将有利于农村地区城镇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3 梅州通过城市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因素
(1)从梅州农民就业、增收的态势看,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主渠道。当前在梅州,农民就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内部消化,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空间转化,就是向城镇转移和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输出,即通常所指的发展劳务经济;三是在农村各产业间的分化,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打工就业。不过,由于梅州地少人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达到饱和状态,几乎没有增加就业的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条途径的就业人数只能是逐步减少。劳务输出虽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保持一定的规模数量,但就业的空间也将随着科技的发达、产业的转移有所减少。而唯有第三条途径,为农民提供就业的空间非常广阔。从发展趋势看,最近几年梅州实施了“双转移”战略,突出以工业为主导,招商引资的力度很大,工业发展迅速,用工需求也有很大的增加。因此,推进工业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扩大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农民增收途径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农业收入、劳务收入、乡镇工业和民营经济收入。农业增收和劳务收入这两块目前基本上无大的潜力可挖。而只有加快发展工业这一块,让农民收入增收的形势乐观。2011年,梅州三次产业比为20.2∶41.9∶37.9,而“珠三角”及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一般为5︰45︰50,从这一比较中可以看出,目前梅州只是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远没有达到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工业的潜力十分巨大。因此,梅州农民收入的增加,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
(2)从梅州的条件看,推进工业化的优势十分明显。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闽、粤、赣三省的交会地,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既率先承接港澳台、“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模式及其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资金、人才、技术、产品辐射,又自然过渡沿海地区的各种辐射冲击波,影响和带动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76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工业已形成了以卷烟、电子、电力、建材、矿产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走上工业化的发展轨道。拥有比较坚实的农业基础,这为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支持。市场容量和潜力也不容忽视,梅州拥有500万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业品消费大市场。
3 加快梅州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意见
3.1 扭转和克服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不再人为地限制城市的发展
首先,认为农民进城会占用大量劳动岗位,影响城市劳动就业。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但实际上这些岗位绝大部分是劳动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卫生条件差甚至有一定危险的、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岗位;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本身也创造一些就业岗位,农民到城市生活、居住、工作,就需要增加住房、交通设施、医疗服务、娱乐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这些方面的就业岗位会不断的扩大。
其次,认为农民进城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紧张。农民进城对城市基础设施来说的确有一定的负担,但只要在基础设施的管理、运用上进行革新,让城市基础设施进入市场,用市场经济中有偿微利的原则来运转,不仅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还会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最后,认为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秩序的混乱。其实一个城市秩序是否混乱,关键不在于人口的多少,而在于城市本身的管理是否完善,法制是否健全。
3.2 实行“两个同步”发展
第一,城市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城市化必须以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绝不能不顾农业发展水平,不加强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不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维护好农民权益,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搞城市化。否则将削弱城市化的基础,影响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城市化必须和工业化同步。实现工业化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促使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工业化进程中要注意发展有利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发展第三产业以利于吸纳农村人口、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使城市化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3.3 改革和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
按照中央“放开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适度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则,来完善梅州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进行户籍登记的制度,从而打通城市与农村在户籍制度方面的障碍,加快推进梅州的城市化进程。
3.4 适当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除必须坚持国家关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经营的各项制度外,应当允许农民对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出租、转包、继承和有偿转让;或者作为农民的资本入股,取得相应的股权和分红。这样可以刺激一部分有可能不再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进城工作、生活,从而加快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3.5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设小城镇新路子
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梅州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靖学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丘洪松,等.世界客都——梅州[M].梅州: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2005.
[3]刘加洪,等.科学发展观在梅州[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梅州市统计局.梅州统计年鉴(2010年)[M].梅州:梅州市统计局,2011.
[5]梅州市统计局.梅州市统计局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N].梅州日报,2012-03-31(5).
[作者简介]谢国才,男,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