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

2012-12-29 00:00:00李芳萍
中国市场 2012年44期


  [摘 要]语文课程所产生的文化价值是课程对人的精神的引导和教化。语文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对文化的需要,并生成和创造着文化,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价值;语文课程;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108-02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创新过程。语文课程最具特点的文化是精神文化,语文教育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也主要是精神价值,即课程对人的精神的引导和教化,同时精神文化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教育价值在于教育对人和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是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文化的需要,并且生成和创造文化,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1 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熏陶和积淀
  1.1 人在言语中确证自己
  人的最基本的价值是存在,存在是一切的先决条件,而人首先要确证自己的存在,人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通过语言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理解世界,因此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的习俗教化,民族的生活习惯。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在文化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因此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
  1.2 人在文化中寻找自己的类特征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他在生存中通过习俗、礼仪、制度等确定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共性,寻找融入社会集团的类特征,而这些相似的习俗、约定的制度是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人类需要文化证明自己的种族身份、地域特征,证明自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1.3 人追求幸福的生活需要文化奠基
  人的存在渴望幸福的生活,诗意的生存,追求心灵的充实,精神的提升,有品位的生活。人的生存就是在为追求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最重要的是追求有价值的精神生活。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语文教育为人诗意地生存提供了可据参考的精神食粮。正如马尔库塞所言,文化使“这个人即使在日常琐细的凡事中,也表现出和谐与深沉”,“文化即使在个体没有脱离他实际上的卑微处境之条件下,也能让他欢呼雀跃”。
  2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和创新
  2.1 化民成俗
  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赖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的思想,孟子制民恒产、丰衣足食,然后谨庠序之教的目的都在于化民成俗,移风易俗,通过文化的教化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2.2 文化批判
  民族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想文化长久地发展和传承,那就要有包容的气度,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理念,以追求和建设“和而不同”的文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还在于文化的批判与创新。
  3 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3.1 语文教学内容充溢着文化的魅力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包括课外学习内容。课外学习内容所包括的课外读物、社区文化活动、民俗礼仪、社会历史、自然风光等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自不必说,单是课堂教学内容,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镌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语言奠定着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学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类文章教人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教人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第一,文字镌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的笔画、结构凝聚了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人的“存在”离不开后代的延续(子)和土地(土),存在就是在时空上的绵延。活着不仅是躯体的生理性活着,还要精神活着。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正如曹明海教授所说:“汉字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字的形体结构保存了远古社会的生活状况;同时,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把社会文化凝聚其中。”
  第二,语言凸显文化的特征。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个人文化的象征。每时每刻我们都离不开语言,我们在用语言说着自己的存在,生活的故事。人类利用语言符号传承文化,也在利用语言符号创造文化。从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民族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一个人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界和修养;从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和思维习惯,从一个人的语法习惯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从一种语言的发音特征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从一个人的发音特点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人的文化的表征。
  第三,文章蕴涵文化的方式和人生的态度。语文学习的内容包括各种体裁的文章、记叙文叙写生命的方式与生活的感悟;议论文发表对世界的观点和生活的态度,揭示社会与人生的关系;说明文教人生活的方式,解释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作品描写人,表现人的情感、追求和精神,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哪种表达方式的文章,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都蕴涵着文化的内容,教人生活的方式,启发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尤其是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历史文化,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同时文学作品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照,对人生的理解,读者在与作者与作品的对话中,情感涤荡,心灵陶冶,精神提升,起到文化的陶冶作用。
  3.2 语文课堂活动涌动着文化的潜流
  一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有文化的生命体。师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到课堂,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到的认识,只不过教师在生活阅历上比学生丰富,对世界的看法相对学生比较成熟,知识的积累比学生富有。但是学生并不是一块等待涂染的白板,等待罐装的容器,他们是等待点燃思想、激励精神、扩大视野的有文化的生命体。看似静态的文本,却熔铸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观,它是等待唤醒的文化载体。教师、学生、文本都是文化的学习者和创造者。二是课堂交往活动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通过对一篇篇凝聚作者思想、情感的文章的解读,学习语言,体味生活,感悟人生。有价值的语文课堂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在对话交往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视野得以拓展,文化图式得到扩展。新的文化不断得以创造,新的文化人也在不断地诞生。
  4 语文教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取向
  4.1 熏陶渐染
  语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价值是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熏陶渐染形成的,文化是附着在语文教育上的,它本是语文教育整体中的一个层面,文化与语文形成同构关系,因此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不是靠说教来揭示的,而主要是要用情感去感受,要用思想去领悟,语文课不是民俗风情,礼仪教化,人生态度的堆砌和说教,而是在理解、感悟中在精神上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形成一种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的内在情感和信念。
  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一篇篇文采兼美的文章,而对文章的理解,要与当下的生活通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只有和当下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焕发新的活力,也才能被理解继承和发扬光大。语文课程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转化为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成为读者的文化价值诉求,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情感的体验过程,最终得以实现语文对人的文化价值。
  4.2 审美批判
  语文教育的内容充满了美的因素、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文章、美的人性、美的人情。美,蕴涵在内容中,蕴涵在过程中。语文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以美感人,以美娱情,以美化人,以达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可以使人睁开有发现美的眼睛,开启智慧的思想,净化陶冶人的心灵,感受诗意的生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美是与生活共存的,生活中有真善美,也就会有假恶丑,文学作品在赞扬真善美的同时,也会揭露假恶丑,因此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辨别真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作者所写的文章,总是带着作者的“偏见”,带着他对人生的态度,甚至带着他自己的迷茫和不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带有民族的生存背景、文化根基,各民族文化之间同样会有碰撞,有“歧义”。我们不怕“谬见”和“歧义”,也不怕碰撞,但是我们怕没有思想,没有主见,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心人。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培养文化批判精神。既要有吸收同化精粹文化的能力,更要有文化鉴别和文化创造的能力。唯有如此,文化才能塑造人的精神,语文才能培育并创造出文化人;文化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文化也才有了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发展即是人创造的文化的集合。人的文化审美,文化批判能力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芳萍(1960—),女,辽宁沈阳人,满族,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