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行业营业厅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研究

2012-12-29 00:00:00廖玲苹杨燚
中国市场 2012年44期


  [摘 要]营业厅是供电企业与客户直接沟通、互动、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提升营业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提升电网客户满意度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供电行业客户满意度情况;其次,通过对桂林市及12个县的居民和企业到供电营业厅办理相关业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桂林市及12个县所辖的供电营业厅的服务情况;最后,对供电行业营业厅客户满意度提升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供电行业;桂林供电营业厅;满意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43-02
  1 供电行业客户满意度情况分析
  1.1 供电行业客户满意度测评现状
  客户满意度是一个纵向比较的指标,反映的是特定区域内客户对该区域供电服务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测评是供电行业各电网了解客户服务水平,进行服务改进和管理提升的重要依托,是“创先”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供电企业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优化电网结构,建立常态服务品质监督机制,客观、科学、及时发现供电服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电网客户服务满意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客户和供电企业三方发展的需要,南方电网的多个供电局及各省市所辖供电局均邀请各种知名客户满意度调查研究机构开展提高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调查测评项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邀请第三方测评客户满意度,各供电局勇于自我“曝短”,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又一新举措。
  1.2 供电行业客户满意度现状
  近年来,在各省公司的高度重视下,供电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供电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客户满意率普遍提高,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虽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但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把握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是不容易的事。因此,建立科学的供电服务品质管理体系、实施严谨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当前各级供电企业在和谐节约的时代背景中、在日趋严密的监管环境下实现增供扩销、多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2 桂林市及各县所辖供电营业厅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本次实证调查以营业厅为基本单位,以服务环境、服务功能、服务规范、服务态度和业务办理及投诉为调查内容,对桂林市及各县所辖供电营业厅的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供电营业厅的各项服务水平。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现场调查并回收问卷。问卷发放地点主要选在各供电营业厅门口。在各供电营业厅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问卷回收率为 80.0%。此次调查对象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商业用户,在回收的160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均已体验服务全过程,并能对服务地点的硬件、软件、人员做出客观评价。
  2.2 调查结果分析
  (1)县级与市区的供电营业厅的客户满意度差异较大。此次调查内容中,县级与市区的供电营业厅的客户满意度均出现较大的差异。92.5%的市区被调查者认为营业厅的服务环境较好,营业厅内部、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室内光线适宜,且设有分流人员引导客户,维持秩序;室外挂有标识牌,醒目清晰,并在规定的地方设有停车场;54.1%的县级被调查者认为营业厅服务环境较好,营业厅内部虽干净整洁,但是光线较暗,没有分流人员引导客户,厅内排队等候区域模糊不清;营业厅周围的环境较差,地面较脏,车亦随意摆放,杂乱无章。
  (2)服务理念有待转变。服务理念是服务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的转变,就难以有优质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可能是受桂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桂林市区供电营业厅尤其是县级供电营业厅有部分员工对供电优质服务建设紧迫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要求还没得到很好落实。
  本次调查中,35.7%的被调查者对员工的服务态度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上岗员工较情绪化,服务语气很不好,尤其是下午办理业务时,员工精神面貌出现倦怠,工作懒散,缺乏主动性;给客户办理业务时面无表情,且出现串岗闲聊、交头接耳现象;虽能遵守“先接先办”原则,但也有违背“先外后内”原则,这严重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因此,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服务文化建设,推进建设服务型企业,才是促进供电营业厅员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理念的转变、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根本所在。
  (3)客户沟通水平亟须提高。沟通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积极主动地与客户沟通,是有效了解客户需求,切实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让客户及时了解供电用电信息,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争取客户更多理解和支持、展示供电企业形象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供电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客户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本次调查发现,60.5%的被调查者表示员工在给客户办理业务时较少主动提供用电业务介绍方面的书面资料及业务咨询和投诉电话号码,这减少了与客户的沟通渠道。76.9%的被调查者反映不能及时收到停电通知、供电营业厅与客户主动沟通较少、供电营业厅提供的供电用电信息不能满足需要。可见,供电营业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尤其在停电通知信息、停电时间征询等方面仍尚未到位。
  3 供电营业厅客户满意度提升研究
  3.1 缩小县级与市区供电营业厅整体服务水平的差距
  由于县级各项发展均落后于市区,供电营业厅需加大力度提升县级供电营业厅整体服务水平,缩小县级与市区供电营业厅整体服务水平的距离。
  在服务环境方面,县级供电营业厅需注意调整室内光线,标明等候区域限,设置分流人员引导客户,维持室内秩序。在室外设置规范的停车点,对营业厅的环境实行责任制,谁负责谁清理,加大环境清洁监督力度,重点对营业厅外部、门旁的环境清洁进行考核监督。
  在服务功能方面,完善安全设施和卫生设施,并确保电子设施能正常使用,同时在营业厅内公布收费标准、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及流程,加强收费标准透明度。
  在服务规范方面,县级供电营业厅员工应注意形象统一,使用文明规范用语,不可用当地方言给客户服务。
  3.2 加强员工培训,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理念是服务行动的先导。部分员工对供电优质服务建设紧迫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要求还没得到很好落实。
  (1)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教育。在员工跨入供电企业的大门时,首先,必须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观看供电企业曾经举行的各项活动、供电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学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深知供电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终极目标”的服务导向,树立“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服务理念。同时使员工牢记,自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客户之上,只有给客户做好服务,才能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进而使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其次,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定期开展思想报告会议,与员工交流,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思想动态。只有员工认可了企业的文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才有更大的提升;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关于企业文化的测试、考核,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取得员工的认可。再次,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方式,对员工实行启发式、参与式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
  (2)开展专家讲座和系统培训。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聘请外部专家培训员工,很大程度上能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员工进而会更加乐意、用心参加培训,这也使的专家培训更有效果。首先,专家对员工素质、态度、理念的培训。专家融合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全方面知识而开展的讲座更能让员工接受,更能促进员工素质、员工的价值观、员工的企业理念、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其次,全方面知识的培训,不仅使员工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判断客户的情绪、揣摩客户的心里需求,避免与客户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而且也能使员工在遇紧急问题时学会自我控制,冷静分析,敏锐洞察客户言行,避免与客户产生矛盾和冲突。
  3.3 提高客户沟通水平
  沟通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积极主动地与客户沟通,是有效了解客户需求,切实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让客户及时了解供电用电信息,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争取客户更多理解和支持、展示供电企业形象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供电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客户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拓宽客户沟通渠道。开启客户服务热线,主动提供业务咨询和投诉电话号码和方式,定期对用电客户进行电话访问,及时了解用电客户遇到的问题及需求;善于使用第三方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找出服务短板,分析顾客价值,实现有限资源优先配给最有价值的顾客,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箱,将停电线路、停电原因、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等用电信息第一时间告诉用电客户,提高用电信息传递效率。
  其次,定期走访用电客户,根据走访收集到的客户用电信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培育自己的忠诚客户群体,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增强沟通能力。加强客户沟通能力,学会倾听、懂得换位思考,“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时刻做好安抚工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1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8-167.
  [2]周文瑜,陈海燕,曾鸣.供电企业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及应用[J].华东电力,2008(8):36.
  [3]唐红涛.网络经济下“锁定”顾客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07(11):31-37.
  [作者简介]廖玲苹(1987—),女,广西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杨燚(1963—),男,重庆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