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找到一致,只为更好地理解差异

2012-12-29 00:00:00吴晓芳
世界知识 2012年20期


  初秋的北戴河,微风拂面,少了熙熙攘攘的度假人潮,多了一份难得的宁静。9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法国谢阁兰基金会合办的第二届中法思想圆桌会议在此如期举行,来自中法两国共40余人欢聚一堂,就中法文化、历史、交往等问题开怀畅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在开幕式上致辞时,用“人杰地灵”形容这次会议。他说,北戴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来自中法的各界精英人士,包括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宗教学家、国际政治学家,在这样的地方讨论文化与历史非常有意义。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法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考验。36年前白林曾来过中国,她说中国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当时中国还在“批林批孔”,现如今中国却在世界范围内开办孔子学院。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如何传承给本民族,如何传承给全世界,值得思考。
  会议的中方负责人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宪纲,法方代表、久负盛名的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则是会议的发起人。而谢阁兰基金会是为纪念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和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1878~1919年)而成立的机构,专门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现任主席为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中法思想圆桌会议主要关注文化与历史方面的研讨,去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会议主题为“普世价值与民族性”,本届会议的重点则是“文化传承与现代性”。
  曲星在会上谈论了很多法中之间文化传承、相互影响的历史片段。他说,早在14世纪左右,就有法国人来到中国土地上,其后有很多知名的传教士陆续来华。康熙皇帝甚至在北京赐了一块地给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几经迁修,成为了现在的西什库教堂。一战时,曾有14万中国华工在欧洲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帮助法国和英国抵住了德国的侵略。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后来回到中国,带回了法国的文化,掀起了留学法国、了解法国的热潮。很多留学法国的人后来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比如周恩来和邓小平。当然,中法之间也有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曲星表示,中法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都珍惜自己民族的个性,恰恰是碰撞和冲突催生了很多思想的火花。
  郭宪纲和德布雷在主旨发言中,分别就中法各自的文化传承发表了看法。郭宪纲以儒家文化为例讲述了传统中国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他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儒家文化在封建王朝解体后的传承经历了曲折过程,但其精华部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比如,在经济领域,儒家有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肯定追求财富的行为,又强调手段的合法性。在教育领域,儒家提倡教育,强调人不分贵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伦理方面,儒家重视孝道、讲求诚信,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比较井然有序。在人生态度上,儒家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大部分中国人都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前西方很多国家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则比较稳当,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百姓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中国正面临着道德危机,老百姓很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精神食粮。当然,儒家文化也有其糟粕,郭宪纲表示,“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扬弃的过程,只有这样文化才有生命力,对人类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德布雷则提出了文化传承中三个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一是,历史的书写。和中国一样,法国也有很多难写的历史,比如阿尔及利亚战争对法国意味着耻辱,怎么写它至今悬而未决。二是,教育的选择。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应该传承什么,不应该传承什么,困扰着很多人,尤其是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三是,遗产的保存。遗产是记录一个国家、民族过去的痕迹,但是在发展中又难免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像法国也发生过文化上的革命,破坏了很多文物,现代与过去的冲突考验着人们。在两位主旨发言人的引导下,与会学者就“教育”、“历史与来源的叙述”和“知识共享”三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应该说,由于不同的历史与国情,中法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中法思想圆桌会议的目的并非为某个问题寻找确切的惟一答案,而是为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而交流的真谛,并不是为了找到我们之间的一致,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之间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