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展经济联动发展既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成渝实现会展经济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文章基于共生理论,结合处于建设初期的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现状,剖析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空间共生、信息共生及利益共生层面构建成渝经济区会展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以期推动成渝会展业互惠共生。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会展业 共生模式 联动发展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成渝协作发展构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成渝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两市为核心,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GDP达1.24万亿元。在产业发展方面,成渝经济区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八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成渝两地会展经济活跃,产业带动、整合营销功能初步显现,为改善区域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现状
当前,成渝两地将会展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市场活动作为会展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会展经济基础良好。
会展格局日趋合理。重庆规划了会展经济核心区、中心区及特色区: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体的会展经济核心区将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会展经济中心区分别以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重庆展览中心及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实行错位发展。会展经济特色区充分发挥区县差异化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会展。在大力推进市区会展业发展的同时,重庆致力于发展区县会展业。如万州的中药材博览会,黔江的武夷山区民族文化节,大足的中国龙水五金博览会。
成都以现阶段会展业发展格局为基础,构建会展核心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会展核心功能区主要依托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城西会展综合体、天府博览中心等场馆。会展特色功能区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力主会展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以浦江县为例,该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石象湖旅游节、采茶节、樱桃节、猕猴桃节等活动,完善成都会展活动结构。
表1 成渝两地部分会展场馆信息①
会展信息交流机制优化。2010年,成都会展办公室更名为博览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建立涵盖公安、交通、工商等3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会展“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以及会展活动项目库和会展服务招投标制度,成都服务会展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完善。此外,成都积极探索联盟化会展业发展模式。2012年8月,成都会展联盟正式成立,它是国内首个跨区域联合、全产业链覆盖的会展业服务及促进机构。重庆会展办则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规章,推动会展业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实行会展活动备案制,简化行政审批环节,重庆会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会展经济加速发展。近年来,成渝会展业在展会数量、展场面积、品牌建设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展会数量方面,2009~2011年间,成渝两地会展项目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55%和30.38%。展览面积方面,以重庆为例,2009~2011年,重庆展览面积平均增长率为56.89%。品牌建设方面,重庆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品牌会展体系,打造了15个由市政府和国家部委共同主办的地区会展品牌。与此同时,成都会展品牌项目持续增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会展项目规模明显扩大。
表2 2009~2011年成渝两地会展业基本情况统计②
成渝经济区会展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与完善需要成渝两地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然而,长期以来的行政分割管理使得各行政区域间共生意识淡薄。为实现相关规划目标,成渝两地分别进行了统筹安排,而跨区域协作机制仍未建立。从空间共生角度看,跨区域协调机制的缺位,显示出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渝会展业处于低水平的点状共生状态,成渝“双核心”的辐射效应并未完全显现,削弱了两地会展业整体竞争力。
资源整合任重道远。会展企业方面,成渝两地的会展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办展能力有限。会展场馆方面,随着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建成与开展,重庆会展场馆结构进一步优化。而成都展览面积较大的会展场馆仅有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其他场馆展览面积都相对较小。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成渝两地也具备合作基础,但缺乏资源整合渠道。
共赢模式亟待建设。成渝两地相似的产业结构是建立共赢模式的现实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重庆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能源化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具备比较优势,同时也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渝两地相似的产业结构提高了相互竞争的可能性,也更加凸显出共生发展的必要性。共生强调合作,但并不排除竞争,共生状态下的竞争是共赢发展的有序竞争。
以共生模式促进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
“共生”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 年提出的一个生态学概念,指不同种属生物在长期发展中共同适应环境,彼此走向联合,且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关系。而产业发展的“共生”,则包括空间共生、信息共生和利益共生。
以空间共生为基点,打造共生平台。一是政府层面:成渝两地可联合建立由分管经济的行政领导负责,以两地会展业主管机构为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交流诸如发展现状、经验及规划等主题,加强两地会展管理机构的沟通,打造共生平台,为共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会展市场主体方面:成渝两地可筹划设立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论坛,以两地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联盟作为主办方,汇聚会展企业、研究学者、场馆酒店等会展关联方,共谋成渝会展业共生发展之路。同时,通过组织评选区域会展品牌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会展企业,引导和推动成渝会展业内涵发展,培养和增强成渝会展市场主体共生意识,以期实现网状空间共生。
以信息共生为渠道,加强资源整合。第一,强化会展基础设施整合。在成渝经济区框架下,可充分发挥成都的旅游资源优势和重庆的交通运输长处,合理分配展会,提高两地会展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成渝可探讨联合建立会展场馆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和使用会展场馆,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第二,加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成渝两地可尝试建立会展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综合利用会展人才资源,提高办展质量与水平。鼓励相关高校跨区域交流本专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适应会展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加强信息反馈机制建设。成渝两地应密切关注会展业联动发展论坛的相关信息,适时审视和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办展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保证信息质量,避免出现重复办展,提高信息共生水平。
以利益共生为目标,完善共赢机制。首先,成渝两地可充分利用经济区建设时机,共同加强对成渝经济区的整体营销,提高其吸引力与知名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会展活动,鼓励相关会展活动扎根成渝经济区,共同打造成渝会展名片,实现成渝会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和优化共生绩效。其次,成渝两地须完善共赢机制,夯实共生基础。可从会展业收益中提取一定的共同基金,由两地会展业主管机构利用协商制度共同管理和使用。为巩固两地共生发展基础,该共同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会展企业加强会展品牌建设和加强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会展整合营销,以实现成渝两地会展业的发展目标。
(作者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重庆会展场馆信息源自重庆会展行业协会,成都会展场馆信息依据成都博览局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作者注。
②重庆会展业数据源自重庆会展行业协会,成都数据依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资料整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