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突出的贸易结构和方式问题直接影响两国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中俄双边贸易面临着多重挑战。因此,优化中俄间贸易结构、转变落后的贸易方式、解决好中俄贸易面临的多种问题,是实现中俄两国贸易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俄贸易 贸易结构 贸易方式 对策研究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双边贸易额自1999年至2008年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速接近30%,特别是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俄贸易出现十年来首次大幅下滑,全年双边贸易额仅为388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31.8%。但2010年中俄贸易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快速回升,贸易额为554.5亿美元,已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2008年)水平,较2009年增长43.1%。这也是自1992年有双边贸易统计以来的最高增长值,其中,中国对俄出口296.1亿美元,同比增长69%;自俄进口2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对俄贸易顺差37.7亿美元,中国已跃升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俄罗斯也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中俄关系的友好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俄贸易的发展,双方领导人预测,中俄贸易额有望在近期内达到1000亿美元。但中俄贸易目前处于由规模增长向结构调整、以一般项目为主向技术和服务贸易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双边经贸合作增长方式是中俄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特征
贸易结构单一。近年来,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日益改善,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目前我国出口到俄方市场的商品仍以服装、皮革、箱包和鞋类等传统大宗消费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我国从俄进口的产品仍然是能源、化工、原木纸浆制品等,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单一。
贸易地位不平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世界各国对资源性产品的争夺,使得我国在对俄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大量的以低附加值产品换取资源性产品的方式引起俄罗斯民众的不满,“中国能源侵略” 等说法在俄社会流传,对下一步的中俄贸易带来不利因素。因此,中国要想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额,就必须提升出口产业结构。而俄方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目前仍可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导,未来再逐步扩展到原材料深加工、高科技、电子和机械制造等产品。
投资规模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一直以来都处在规模小、水平低的初级阶段,以商品贸易为主导,投资合作项目偏少。由于俄方投资环境不佳,双方除了有一些能源合作项目外,几乎没有其他大的投资合作项目。很多中国大企业不愿意将大量资金投放到俄方市场,而是将投资重点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目前在俄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小企业或小项目上,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例如在餐饮、服装加工、家电组装、木材加工等领域。俄方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涉及核电站、汽车加工、化工和建材等领域。双方企业应以现有的基础为依托,积极拓展投资合作领域,加快把两国合作从简单的商品交换转到生产合作投资领域。
中俄双边贸易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政治结构转变带来的经济模式挑战。经贸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在俄罗斯运行的失败,导致了俄罗斯长达十年的经济混乱与国家衰败。在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重建大国梦想的指引下,在经济领域,国家占有控股地位的大型企业正逐步整合吞并其他非国有企业,俄罗斯的国有化态势已经不可逆转。如何适应这种经济转型、掌握先机,是中国对俄贸易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
其次是销售竞争环境面临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廉价商品,一度占据了俄罗斯市场。但随着俄罗斯本土企业的复苏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俄罗斯作为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特征已不复存在。西方发达国家正依靠其先进的营销方式、雄厚的资金、高质量的产品和合适的价格抢占俄方市场,而新兴工业国也不甘落后,巴西、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地以较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与中国商品竞争,以期占领俄方市场。在市场原有竞争者逐渐壮大和外来潜在进入者越来越多的形势下,中国传统产业及其营销方式在俄市场上的优势减弱,面临重大挑战。
最后是贸易结构转型对中俄双方提出挑战。在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中俄两国确定了“2015年前中俄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相对于目前中俄600亿美元贸易额,这个目标着实让双方投资者振奋,但对中国的贸易伙伴来说,这点贸易额与中俄两个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多年来,中俄贸易一直缺乏大宗商品交易和高科技产品支撑,俄能源产品出口比例不断上升是俄政府不情愿看到的,在此心态下,俄政府对中国轻工商品的限制越来越多,从而影响到两国贸易总额的迅速增长。要实现中俄贸易的迅猛增长,中俄两国不能仅局限在“轻工换能源”的简单交换模式下,尚需加强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因此,必须加快贸易结构转型步伐。
解决中俄贸易方式的对策研究
一是全面提升我国商品质量,打造中国制造品牌。长期以来我国商品都以价格低廉占领俄罗斯市场的份额,生产厂家往往为了降低商品的价格而采取贴牌方式,甚至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这使我国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上的产品口碑差、信誉低,但最初也满足了大批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俄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目前俄罗斯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俄罗斯人的购买能力增强使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消失,欧美等国的知名品牌占领市场,另外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优质产品也逐渐占领部分俄方市场,并且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去我国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已无法延续。因此我国对俄出口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吸收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争取生产出让俄居民满意的中国品牌。我国商品想在俄方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就必须加大在俄境内的宣传力度,要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深入人心,重树我国商品在俄市场的新形象。
二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国家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最主要途径。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就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到俄罗斯投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基础,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规避俄罗斯对能源出口限制等问题,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从而化解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商品的抵触情绪。中国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助推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开拓市场。
三是打通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平台。两国间的企业寻求合作的最大障碍是语言和信息的的不通畅,很多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中俄企业无法了解到对方国家的相关政策、市场状况、投资环境等信息,缺乏权威的中介机构与政府间的信息渠道,这都直接影响中俄企业的经贸合作。因此政府应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开拓俄方市场,疏通销售渠道,帮助企业深入了解俄罗斯吸引外资的相关政策,争取俄方定单,并鼓励高等院校开设俄语专业,培养精通俄语的贸易、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引导精通俄语的经贸人才参与经贸合作,为中俄企业提供交流的信息平台和语言支持。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我国旅游企业应抓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做特色旅游,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可利用其在俄境内的知名度进行宣传,并不断加强服务质量来做大做强中原少林旅游线路。另如海南的气候与俄罗斯气候差异很大,远东和西伯利亚区域的俄罗斯人有冬天到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过寒假的习惯,中国旅游企业应结合其区位和价格优势,加大海南等地的旅游广告在俄罗斯境内的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以期吸引大批量的俄国游客,带动服务业贸易的增长。
五是合理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积极拓展边境贸易合作。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陆路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合理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两国可利用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开展边贸。中俄边贸一直以初级产品贸易为主,中国对俄边贸出口的产品以农产品、小家电和轻纺等商品为主,从俄进口的产品以化工、原油、纸浆和原木等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小,边境区域社会和经济不发达,两国边贸企业实力弱,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差。两国应努力打造沿中俄边界地区的产业链和贸易带,通过中俄边贸的发展带动两国沿边境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是利用WTO机制与双边会晤机制,打开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合作平台,我们应积极投入到双边贸易谈判中,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取消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扩大双边贸易额,中俄间贸易将会更加规范,贸易摩擦也会减少。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