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

2012-12-29 00:00:00刘景
人民论坛 2012年29期


  【摘要】毛泽东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价值观的核心和精髓,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科学地回答了谁是价值创造主体的问题。其人民主体价值观包括人民价值主体论、人民利益取向论、人民利益标准论等。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价值观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价值观 人民主体 人民利益
  毛泽东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体现了毛泽东对党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毛泽东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人民价值主体论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坚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抛弃了英雄史观,确立了人民为价值主体的历史观。他清楚地看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人民群众在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和创造力,只有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使其担负起解放自己的任务,促成千千万万民众的大联合,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自由解放。他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和来源。
  毛泽东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还体现在他充分相信人民,紧密依靠人民,注意发扬民主,注意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出来。他还告诫共产党人应该明白智慧来源于人民,共产党人都是人民的学生,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才可以把党建设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
  毛泽东时刻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当成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应当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②在中国长期而艰苦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时刻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对人民有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把握,并以“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为一切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的起点和归宿。
  人民利益取向论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机制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价值目标决定着价值取向,同时,价值取向又影响着价值目标的实现。毛泽东很早就确立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人生目标,即推动历史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他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依赖力量确立为广大人民群众,他把“人民群众至上”确立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使毛泽东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解放事业的胜利。
  毛泽东一再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③他严厉地批评了一些同志只知道向人民群众要东西,而不知道尽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尽可能取得切实的成绩,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毛泽东认为精神产品应是人民生活的反映。人民生活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是一切精神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因此,一切有所作为的精神生产者都应该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然后再创作。他强调一切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毛泽东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正确对待群众的缺点,耐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他还主张文艺工作要有形式上的创造性。毛泽东主张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文化,因为他深知文化只有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才是最有意义最有力量的。他说:“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④
  毛泽东坚信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于政治解放。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就是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政治统治。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建立一种为群众欢迎的政治制度。他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民主是专政的基础,毛泽东说,“我们充分地发扬了民主,就能把党内、党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使占人口95%以上的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做到这些,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会较快地得到克服,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⑤专政是民主的保障,专政是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毛泽东把专政的行使权交给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虽然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矛盾等,但这些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可采取民主集中制去解决。毛泽东还指出,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这样建立起的民主才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大的民主。
  人民利益标准论
  价值评价标准是衡量外在客体或主体行为是否有价值或者价值大小的尺度。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价值标准制定的客观依据。人民价值主体的确立是人民利益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的价值评价标准应保持与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1942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功利主义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能够或者有趋势为相关人群的最大多数带来最大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则是以占全人类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为出发点的,不再局限于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是最广大和最长远目标的结合,而非某一阶级或者某一集团的狭隘利益的追求。1945年,毛泽东又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⑥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最大”标准,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毛泽东认为党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同样重要。个人利益存于集体利益之中,只有当全体劳动者全心全意为集体利益奋斗的时候,才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利益。
  人民利益标准把对人民的贡献大小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毛泽东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表现为他对人民的贡献。首先,要为人民搞好生产工作,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次,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毛泽东曾引用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共产党人的座右铭,他指出,“孺子”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民利益标准是全面的标准。“最大利益”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包括政治方面的需求等。作为判断评价主体是否得到满足的最高标准,它不是片面的、绝对的,而是全面的、发展的。
  结语
  在人民主体价值观指导下,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最大限度地建设和巩固人民革命的主体力量,依靠和发挥这股力量,从而取得革命建设的胜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都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主要渊源和基础之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无限的启迪作用。科学地理解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将全国人民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党性,端正党风,防止各种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一切不利于团结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发生;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①④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第855页,第1096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第467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