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使命思考

2012-12-29 00:00:00边和平曹洪军
人民论坛 2012年29期


  【摘要】大学文化因其独特属性,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神圣使命。大学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路径及具体使命主要包括: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文化形式、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和旨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学文化 使命
  当今时代,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那么,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如何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应然关系,大学文化如何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矛盾激荡中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成为了我们在建设大学文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应然关系
  大学文化的存在及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大学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社会促进其发展。由此,大学由社会的边缘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由昔日的“象牙塔”逐渐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伴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大学文化与各种其他社会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在贴近其他社会文化,实现其文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又面临着“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功利文化、享乐文化等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袭。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旨趣,彰显对社会文化大发展的影响力,是当今大学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大学既要走出象牙之塔与社会融合,又要不断汲取社会的营养注入高等教育之中;大学文化既不能与社会文化完全脱离或筑起隔膜,又不能只是简单地依存和适应,而必须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以发挥其引领社会文化的先声作用。
  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和辐射的功能和作用。尽管大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大学文化作为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及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传承、整理和创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它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外来文化、创造和培育新型文化等方面,总是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有机整合,“成为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大学发展的最初动因和牢固根基,同时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②纵观大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其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始终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担当着引领和辐射的重要责任。由于大学文化能坚守维系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永恒价值理念,既崇尚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又强调对社会应当承担的种种责任,因而被视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凝结、升华,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灵魂。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应然关系是:与其他社会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既贴近其他社会文化,实现大学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又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功利文化等世俗文化的侵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旨趣,承担起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的神圣使命。
  大学文化的独特属性分析
  大学文化之所以能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神圣使命,这是由大学文化的独特属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化育人与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尽管大学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但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文化道德品质的“文明人”,始终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不管是西方大学提倡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还是我国大学推出的“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其实质都是提倡大学在传授专业技能、造就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人。而健全人格的养成则主要靠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而且我国大学素来就有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传统,《大学》的开篇之语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③。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大学模仿前苏联模式,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大学的文化属性日渐式微,但改革开放以来,修正大学办学模式,让大学重新回归文化本质属性的呼声不断,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和人才培养本质属性渐成共识。
  包容性与开放性是大学文化的显著特征。大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而是由多个共同体包容共生而成的学术机构和文化组织。它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熔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是大学文化的表征和精髓。同时,大学既是知识密集、学科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才聚集、群星荟萃的场所。大学师生作为大学文化的主体,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和四面八方,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汇聚校园、和谐共处,而这种汇聚与共处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过程。可以说,大学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在坚守传统大学精神文化,保证实现其社会公益职能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姿态,允许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多种文化形式的存在和自由发展,是大学和大学文化之所以能绵延千年而不绝的根本原因。
  先进性与超越性是大学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的显著区别。各种社会文化形态有高雅与低俗、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之分。作为大学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内容和基调。但是应当看到,大学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维护社会价值准则的圣地,是培育社会精英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这就决定了大学文化拒绝平庸,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因而可以作为社会文化的高地。也因此,它最有能力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最有条件甄别社会文化的优与劣、雅与俗,最有机会研究和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从“大学人”来看,大学校园里既有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先进科学技术及深邃文化思想和较好人格修养的教授、学者,又有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进取向上的莘莘学子。师生教学相长、相互砥砺,思想火花的碰撞与共鸣必将产生最为先进和超越世俗的文化。
  独立性与批判性是大学文化的可贵品质。大学是各种学术信息和理论观点的集散地,也是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交流创新的重要平台。与其他社会亚文化形态不同,大学文化以其固有的理智和批判精神,与社会文化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微妙的张力关系。一方面,大学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在反观历史的过程中融于现实生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充实自身。另一方面,大学承担着对社会的评价和批判任务,并通过社会批判对公众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从历史上看,大学文化历来引领社会文化风气之先。在社会文化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往往是大学文化率先高擎先进文化的旗帜,代表当时社会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学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对各种文化进行甄别、扬弃的过程。大学文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传承既有的优秀文化,更在于它自觉的先进文化意识,不迷信和盲从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以质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审视、辨析一切既有文化,从而不断创造出更加先进和积极的文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学文化因其有教化育人与人才培养、包容性与开放性、先进性与超越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等独特属性,从而使它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神圣使命。
  大学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路径
  大学文化要切实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应然关系,明确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还要积极寻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以大学文化的教化育人与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文化与人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人之成长的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最终要靠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去实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④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是通过文化教化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的。大学文化可以直接影响社会文化,更可以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把内化于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和辐射于社会,进而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局面。为此,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教化育人与人才培养的特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人才库、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提升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以大学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文化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同时,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决不能因循守旧和闭关自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和感召力、竞争力、影响力。大学文化之所以能保持其先进性和永恒的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大学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使得以大学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文化形式成为可能,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只是我们在包容各种文化思潮、允许多种文化形式并存的同时,要科学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⑤ 。
  以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与超越性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和旨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指向和旨趣。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涌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面临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与高雅性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和旨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文化高地和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化文化的冲突面前,大学理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为此,大学文化之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被称为大学的“第四功能”。以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与高雅性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和旨趣,就是通过大学文化的价值判断,区分各种社会文化的高雅性与低俗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先进性与落后性,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选择与方向。大学文化要通过升华大众文化、超越流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彰显高雅文化、强化主流文化,实现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引领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向更高雅的层次发展。
  以大学文化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的源泉;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与繁荣。大学不仅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责,也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功能。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就在于它在本质上是创新的。它要在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及时切中时代的脉搏,创造和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引领时代前进的新型文化。由于大学文化的独立判断和批判功能,因而与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相比,大学文化自身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是独特的,大学经常处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的中心,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乃至冲突过程中,它会保护自身的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它既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与此同时,大学文化产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无疑也是社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虽然大学文化所实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是一般社会文化所难以企及的,但是,以大学文化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的意义。
  (作者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第5~10页。
  ②段宝岩:“大学文化的竞争力”,《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4期,第9~10页。
  ③《礼记·大学》。
  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