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等几个主要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文章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银行产业升级的动力主要是金融创新,这对我们更好地进行银行产业发展阶段定位、银行产业升级路径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银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产业 银行产业升级 银行产业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体系现阶段属于明显的银行主导型。银行产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银行产业问题研究具有关联全局的影响。广义银行产业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本文所称银行产业特指商业银行。
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内部的变动是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的,产业升级是产业演进的一个衍生概念,是指产业演进中主导产业在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依次转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也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升级,是指同一产业内初级层次部分通过技术创新向中级、高级层次的转化。本文主要依据后一层含义展开。
当前学者对产业升级的相关表述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产业替代论,产业升级的定义为用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第二种观点为结构效率论,产业升级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产业结构的改善与产业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改善,主要为产业内部组织分工、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和格局从低级往高级演进并优化完善的过程;产业效率的提高,主要为生产技术水平改进、生产要素优化、产品质量提升,是产业个体从产品技术含量、经营管理到劳动生产率、综合效益的现代化和高级化。第三种观点为技术水平论,同类产业中高技术生产类型比中低技术生产类型的比重增大,或者由于现有产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产业在形态上发生变化①,这些都是技术水平论下的产业升级的定义。在产业内升级中产业本身的基本特征是其生产主要依托的经济资源大体不变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产业内升级主要是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的。
综上所述,银行产业升级即是以金融创新为动力,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持续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推进银行产业内部中、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转化的质变进程。
发达国家银行产业升级的阶段划分
自现代商业银行出现至今,由于银行产业内部金融创新的强力推动,为了达到促进银行产业整体绩效逐步提高的主要目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政策经历了粗放式混业—严格分业—混业监管三个阶段的变化,银行产业也随之经历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的演进。
1929至193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金融大危机凸现出金融监管前所未有的重要性,1933年美国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标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产业初级发展阶段粗放金融混业监管的结束,同样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银行产业中级阶段严格分业监管的结束。而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只是将投资银行业务剥离,或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设立防火墙,以期达到将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隔离的目的,发达国家金融业并没有改变混业经营的格局,银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变化。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银行产业从初级发展阶段到中高级发展阶段演进过程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并不只是从混业到分业、又到混业的简单重复,抑或是监管当局的政策偏好,而是为了适应该发展阶段的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当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市场参与机构与金融监管当局持续博弈的结果。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是根据本国和本地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监管体系,而且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②
金融创新是银行产业升级的动力
金融创新理论的基础是金融深化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产业升级的过程表明,金融创新是银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
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各项业务加速发展,其总资产规模在世界银行同业排名大幅提升,但我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强,除资产总额指标外,盈利和资产质量指标较国际先进银行差距甚远,表明我国银行产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产业存在整体差距,二者处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核心技术,缺乏金融综合经营空间,缺乏金融创新,提供的金融产品仅限于存款、贷款、汇兑以及少量中间业务等附加值较低的银行传统业务,提供产品品种单一,在投资银行银行产品营销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欧美跨国银行凭借一百多年来形成的金融核心技术向我国金融市场高端客户提供金融综合经营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向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IPO、企业并购融资等投资银行服务,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据2011年我国各上市银行中期年报分析,我国16家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不到15%,“衬衫换飞机”的不平等国际竞争屡屡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演,并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表1:上市银行净息差及手续费净收入占比③
在表一中,中国银行的净利息差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较大,而海外经营利息差仅1%,这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中国银行产业盈利能力的低下。据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早已摆脱了对手续费收入的依赖,主要依靠咨询服务、融资租赁、并购服务等金融创新业务收入。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实现经营利润。商业银行作为客户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者和金融资产管理者,不断适应随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通过投资咨询、代理交易、金融租赁等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创新不断满足金融市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受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的制约,金融综合类业务尚无法涉足,根本没有金融创新的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一站式”服务,经营的利润仍然依赖传统的存贷利差,通过单一的业务争夺客户,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单依靠传统业务发展促进企业效益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逐渐显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居民消费指数上涨5.4%,超过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居民存款负利率成为经济生活常态,构成了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威胁。从2011年初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均出现了存款下降的现象,由于金融创新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开发能够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的负债产品进行应对。据金融时报(2012年2月22日)报道,根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到19176款,较2010年增长了71%,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3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银行产业升级是指银行产业以金融创新为动力,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持续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推进银行产业内部中、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转化的质变的进程;第二,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第三,缺乏金融创新的我国银行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因此,适度放开我国当前严格的金融分业监管政策,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对于加快促进我国金融创新,加快银行产业升级进程,提升银行产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注释
①陈金贤,黄胜端:“资源转换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第8期,第33~39页。
②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57~65页。
③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9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