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为民路径探究

2012-12-29 00:00:00姚春海
人民论坛 2012年29期


  【摘要】治政是政党执政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要充分发挥好治政,就要厘清治政的理论根源,确定治政所应坚持的思想以及道德规范。治政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党执政能力的提高,要实现治政的目标任务,推动治政的科学化,治政主体就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始终秉承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等治政思想,始终遵循为公为民等治政道德。
  【关键词】治政为民 治政思想 路径探究
  治政是政党执政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治政关乎国家民族前途,要充分发挥好治政,就要厘清治政的理论根源,确定治政所应坚持的思想,在执政实践中按照治政的道德要求去做,不断深化对治政的认识,完善治政的理论体系。
  治政理论根源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
  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授予者。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而国家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权力的授予者是人民群众。权力既能造福于人民群众,又能为祸于人民群众,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把权力授予谁。权力授予给具有民本思想的统治者,人民群众就能够从中受益;权力授予给蔑视群众力量的统治者,人民群众就会沦为统治阶级的奴隶。
  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源泉。治政目标和决策的实现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对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否真心尊重、对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真心维护、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是否真心依靠,关乎党的治政能力的高低。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治政效果最有发言权,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才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治政才能取得实效。若是脱离人民群众,治政就难以取得实效,一切工作将难以开展,党执政的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
  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服务对象。治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既然权为民所赋,那么治政就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引导分配工作。治政的主体应该具有的理论品格在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要乐于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学习、寻求发展的良策,从而实现人民群众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在治政活动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治政主体心中永恒的指向。
  治政主体所应秉持的治政思想
  治政的第一指向在于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公权力产生于人民群众,治政的主体被人民授权。治政主体必须眼里看到群众、脑中想着群众、心中装着群众才可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营造良好氛围。治政的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治政的运行之基是人民群众,因此,治政必须树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精神,党所领导的治政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把工作的基点定位于人民群众,从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想主意、做决策、干工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会自觉、自愿地跟着党继续走,治政才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治政的永续发展在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在治政过程中从治政的实际对象出发,探求治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治政的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在治政中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治政的活的灵魂,治政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治政理念。治政的永续发展就是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校正下,不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党的执政伟业与人民群众事业的不断发展。
  治政的活力之源在于与时俱进。治政是否具有活力与创造力,其根源就在于治政主体能否秉持与时俱进的治政思想。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们党所面临的情况与以前大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也前所未有。如果治政主体不能应时而变,就不可能很好地保持先进性,也就难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治政主体要以高昂的精神来秉持与时俱进的治政思想,积极应对治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治政过程中取得成效的经验,深刻认识治政过程中遭遇挫折的教训,以治政主体的与时俱进带动整个社会与时俱进。
  治政的内在驱动在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治政的发展需要治政主体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而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治政中的动力是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切实的利益。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改革开放的执政思想是治政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改革就是革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障碍,开放就是吸收一切有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验与资金、技术,充分借助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自己。改革开放的治政思想体现了内外因辩证统一的哲学,其实质就是打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放开胆子、迈开步子,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治政的战略部署在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崇尚法治,一切是非曲直皆由法律来评判。我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同样坚持依法治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我国的治政主体认识到,不能片面强调法治,还要辅之以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且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治政主体在治政活动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齐抓并举的治政思想。
  治政主体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左传》有言,“德,国家之基也”。治政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因为它是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逻辑。
  为公为民。治政主体强调要在治政活动中遵循为公为民的道德规范。孙中山先生提倡天下为公,共产党人把大公无私作为每一个党员都应践行的品格。党作为治政活动的主体应该时刻遵循为公的道德规范。中国历来注重民本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就是共产党人的上帝,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无一例外地彰显了治政主体始终遵循的为民的道德规范,只有在为民的道德规范下,执政主体才能用好人民授予的权力,才能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懈奋斗。
  求真务实。治政道德规范中的求真务实,对于党的治政活动相当重要。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就是治政主体应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执政活动的本质,掌握其中的规律。所谓务实就是治政的主体要按照通过求真得出的治政活动规律来指导实践、开展工作。求真务实的道德规范是治政主体始终坚持发扬的优良作风与传统,对治政活动不断取得新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治政活动中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握治政活动的规律性,在治政活动中富于创造性,多做那些有助于维护治政主体权威的事情,多做那些时代要求与群众期盼的事情,从而使治政活动始终在求真务实的道德规范下运行。
  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治政主体所应遵循的一种治政道德规范。开拓创新之所以是治政主体在治政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就在于创新是党与群众基于双方发展的需要,运用现有的理论与资源,不断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探索出新的、独特性的理论、制度与行动。治政活动只有遵循开拓创新的道德规范,才能使党所领导的治政活动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使治政从一般性的治理提升为妥善积极有效的治理。
  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是极其重要的治政道德规范。治政要有效运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民心所向方能保证治政的有序推进。腐败则是消解民心所向的毒瘤,如果治政的主体不能严格遵守清正廉洁的道德规范,那么在治政活动中就容易滋生腐败,就难以实现治政的最终目标。对于清正廉洁的道德规范不打折扣地切实遵循,方能减少乃至避免腐败的出现。治政主体在实践中遵循着清正廉洁的道德规范具体表现就是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建立和完善预防、惩治腐败的体系。治政主体在行动中按照清正廉洁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不断取得反腐倡廉的新进展,以真实可靠的反腐实绩取信于人民群众。
  团结和谐。团结和谐的道德规范是治政主体在各项工作中力求保持的最佳状态,同时也是在治政活动中应该做到的客观要求。在团结和谐的要求下开展工作就不能从个人、小团体出发,而是要从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局出发。毛泽东讲过党的团结和统一对于我们党来说就如同生命一般重要,胡锦涛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重视党的和谐,是更高意义上的团结。由此可见,团结和谐的道德规范就是治政活动顺利实现预定目标的必要前提。
  历览前贤国与家,要实现治政的目标任务,推动治政的科学化,治政主体就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就要始终秉承治政思想,就要始终遵循治政道德。治政是治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有机统一,治政要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在为公为民的路径上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