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较弱,生态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不相适应。应从转变价值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管理制度体系;鼓励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培育生态管理系统的人才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探讨政府的生态管理创新。
【关键词】生态管理 创新 公众参与
创新生态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应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方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同进步。
政府生态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生态管理必须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入手,改变现有管理流程,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对生态环境和公众需求的认识,逐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态需求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政府生态管理的组织机构创新。生态管理是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主要是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改变固有的管理理念,调整原有的组织机构形态,改进政府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和协调方式,创新政府组织机构形态,这是创建生态型政府的必要条件。政府组织结构形态创新应从政府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缩减政府组织机构规模,使政府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更有利于培养生态管理理念和生态管理职能的实现,这是创建生态型政府的重点。其次,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优势。鼓励社会各阶层,包括社会组织、人民群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在生态管理各领域形成多方参与的网络型格局,在实践中逐步改善管理体制。
政府生态管理的组织文化创新。创建生态型政府必须对现有的政府组织文化进行创新,逐步培养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观念,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作为政府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培育生态文化、学习文化、法治文化和责任文化。培育学习文化有利于学习新的生态管理理论,创新生态管理方式方法,使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更加科学、有效。培育法治文化有利于确保各项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切实执行,还能够约束政府和公众的行为,有利于确保政府生态管理的实现。培育责任文化有利于敦促政府转变管理理念,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范围、管理权限、责任制度,对生态环境进行有责管理,将生态管理置于责权明晰的状态。
政府生态管理的工作方法创新。创新生态管理职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生态管理,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逐步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为此,政府部门必须明晰各部门的生态管理范畴和责任主体,明确生态管理的工作流程,公布生态管理的服务质量标准,接受公众监督,才能使生态管理的工作方法趋于合理化和高效化。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管理规章制度,使生态管理高效、迅捷,加强常规生态管理,并对突发环境事件有良好的预警机制和迅捷的响应机制。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态管理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生态管理,缩减管理成本,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这是生态管理需要达到的目标。
当前我国政府生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较弱,生态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生态管理的行政基础薄弱。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观念相对欠缺,部分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GDP至上”的观念仍很普遍,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政府的“生态管理”落后,往往是问题产生之后被迫治理的“干预型”,生态政策制定缺乏连贯性,政策执行常常错位,职能部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政府生态管理职能被弱化,生态管理能力较低。
政府生态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意识较弱,民间环保组织的环保实力较弱,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较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目前,我国的环保组织数量有限,目标与权责不明确,灵活性与创新型不强,自主参与生态管理的能力较差。另外,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生态管理的诸多领域缺乏规章制度,导致生态管理无据可依,生态往往让步于经济,助长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管理领域的法制基础薄弱。
政府生态管理的技术基础薄弱。当前,我国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原料来自矿物,矿物资源再利用无法得到相应的绿色技术支持;国家缺乏在资源再生方面的战略投资,大量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大大迟滞了工业绿色化进程。在已经产生技术进步的领域,对生态环境压力更小的技术正在逐步替代原有的技术,但“沉没成本”的支付直接影响到技术选择决策,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被限制。①
政府生态管理创新的路径
创新政府生态管理应从转变价值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管理制度体系;鼓励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培育生态管理系统的人才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生态管理服务意识。必须转变政府部门的价值观念,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增强生态管理的服务意识,将“局部生态管理”拓展为“全领域生态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生态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政府生态管理能力。强化政府的生态价值理念,应该先完善政府的新型职能体系。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政府是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导力量,必须能够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实现生态管理。除了协调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自然生态系统与其他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外,政府生态管理体制还应强化对不同类型的政府部门管理关系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从而不断提高政府生态服务能力。②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管理制度体系。知情权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之一,应建立生态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生态管理的积极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建立生态管理的信息公开系统,及时向公众公开环境保护政策、生态整治情况、生态建设考评体系等,让公众能够全面、迅捷、准确地掌握生态管理的第一手信息,这是创新生态管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还应该建立生态保护制度、问责制度、考评制度、绿色技术研发制度等,只有生态管理的制度健全,生态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鼓励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培育生态管理的人才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植环境保护组织,特别是鼓励各种民间环保组织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仅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也将逐步成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培育具有生态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也非常重要。生态管理涉及诸多学科和专业,政府的决策往往需要专门人才提供对策建议。只有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创建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生态管理专业人才。在生态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将生态专家的吸收进入决策咨询系统,逐步完善政府生态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政府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考量生态管理职能的标准和尺度。应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为生态管理工作提供标准,促进生态管理创新,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第一,在生态管理中引进“效益”观念。将公共利益作为生态管理的出发点,强化生态管理的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生态管理的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将生态管理的成绩与公众的满意度挂钩,使生态管理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建立生态管理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政府应明确生态管理职能范畴,将生态管理确定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将生态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生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流程和评估方法,推进生态管理绩效评价的制度创新,努力构建灵活、有效的生态管理绩效评估制度,探索政府生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长效机制。第三,将生态管理评价体系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这是提升政府对生态管理重视度的有效手段。构建科学的生态管理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将绿色GDP的观念纳入生态管理评价体系。政府生态管理评价体系要兼顾各方利益,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生态管理行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解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1DZX016)
注释
①林纾:“刍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福建论坛》,2011年第5期,第147页。
②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