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

2012-12-29 00:00:00钱五海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2年9期

【热点扫描】

2012年7月19日至20日,以“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中的又一件盛事。中国和50个非洲国家的外长、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与会。

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新时期中国与非洲开展集体对话和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有力推动了中非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特别是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角度透视】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中非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增强各自的能力。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非经济合作,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对外贸易具有重大的发展作用。中非在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的交流,增强双方的经济实力。我国的对外贸易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中非经济合作正是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以造福双方人民为根本目的的。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形势下,中非的共同利益在增加,合作的潜力在扩大,全面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也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正符合当今时代主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将始终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这正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立足点的体现。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在文化上要坚持交流互鉴,正体现了这一点。

2.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方式进行。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非经济贸易往来,不仅可以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3.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非在文化上互学互鉴、互相交流,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非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有利于非洲各国优秀文化来中国传播。中非文化交流还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非洲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加强中非两大文明多层次、多形式交流互动,更有利于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使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4.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非在文化上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文化创新、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全球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加大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和非洲都面临发展经济的新任务,都希望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新型经济伙伴关系。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

2.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加强中非各方面经验的交流和借鉴,使中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各自自我发展能力。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当前中非关系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这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要促进中非关系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既重视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又重视非方关切的和平安全事务合作;既重视拉紧现实利益纽带,又重视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既重视发展官方交往,又重视推进民间交流;既重视合作量的积累,又重视合作质的提升,这些都体现了两点论。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的56年来,尽管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非各自情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非友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尽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对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非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维演练】

1.自2006年中非共同决定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对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 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在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2.中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中非关系,这说明 ( )

A.促进世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B.中国与非洲国家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C.国家领导人的态度也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D.中国与非洲国家没有利益分歧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 )

①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 ( )

①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真诚团结合作 ③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要开创中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局面,中非就应该 ( )

①增强政治互信 ②拓展务实合作 ③扩大人文交流 ④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和配合 ⑤加强合作论坛建设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及其地区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因为 ( )

①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国家主权是不能分割的 ③国家主权具有对内最高性的特征 ④主权国家应承担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新的平台,是促进“南南合作”的有效机制。这表明 ( )

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结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发展

B.共同的国家间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8.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设6年来,中非双方合作在22个非洲国家设立了29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作为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满足了所在国学习汉语的需求,逐渐成为非洲国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桥梁。此举 ( )

A.表明中非文化已趋向一致,没有差别

B.是积极进行文化方面国际合作的表现

C.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D.不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性

9.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发展和谐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 )

①只要中非和谐,世界就能和谐 ②世界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 ③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④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必将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因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拥有各个阶梯层次的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由此可见,中非经济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

材料二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的历史征程。2012年7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中非应该:增强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加强合作论坛建设。

材料三 近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非行动说三道四,不仅政府官员,而且不少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在炮制“中国威胁论”,散布这样一种言论:在争夺非洲资源的斗争中,中国已呈咄咄逼人之势。他们极力宣扬,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就是为了石油,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说什么中国这是在搞“新殖民主义”,称中国是在“剥削非洲”。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中非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材料二中的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如何体现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实际,对西方所谓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进行批驳。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D 6.C 7.C 8.B 9.B

10.(1)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的趋势也越来越强。②中非之间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与经验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可以促进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并极大地提高“南南合作”的水平。③中非经济合作,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全球的均衡和谐发展。

(2)①“政治上平等互信”既体现了政治上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也体现了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②“经济上合作共赢”体现了经济上各国应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交流互鉴”体现了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①西方有关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貌似为非洲人民的利益着想,实则想离间中非友好。这种论断既缺乏历史依据,也没有事实作基础,本质上是冷战思维在作祟,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不希望看到甚至想阻碍中国对非洲的影响。②众所周知,历史上对非洲国家实施殖民统治、掠夺非洲资源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列强。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没有任何历史纠葛,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基础广泛坚实。不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投资,还是开展合作项目,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经贸活动,是平等互利的商贸往来,有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非洲减少和消除贫困。③中国石油公司参与非洲油气资源的开发有助于非洲产油国摆脱长期以来对西方石油公司的依赖,实现石油投资和开采技术的多元化,在石油工业决策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④西方指责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宣扬“中国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