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篇很著名的明代学者魏学所作的《核舟记》,描述的是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雕刻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舟棹如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手指头那么大。
将果核雕刻成小舟是果核雕刻工艺中相当普遍的方式,而且所选用的题材几乎全是东坡居士泛舟赤壁的故事,或描述《前赤壁赋》的内容,或雕刻《后赤壁赋》的故事,不一而足,总能让观赏者明了创作的根源。清代宫廷果核雕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即为陈祖章的“东坡夜游赤壁”橄榄核舟,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该核雕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纵1.4厘米。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在清代,果核雕艺术长兴不衰,名家辈出。康熙年间有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乾隆年间有苏州的宋起风、沈君玉,广东籍名师陈祖章、湛菊生等,都是技艺超群之人。
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反映赤壁夜游题材的榄雕核舟,出自清代榄雕名师湛菊生之手。
湛菊生(1802年至1876年)原名茂兰,号谷生,广东增城新塘人。菊生自少勤奋好学,博涉群书,文章出众。工于小楷,好丹青,工人物,用笔雅淡,洒脱生动。书法工小楷,可惜作品留世不多。菊生22岁中秀才,后却因科场屡试不中,遂绝意于仕途,潜心于榄核雕工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了榄雕的题材,更提高了榄雕的艺术水平。湛菊生的榄雕作品很多,只是存世的不过20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在清咸丰年间雕刻的“赤壁游舫”。“赤壁游舫”以苏东坡等名人夜游赤壁为题材,把苏东坡所作的537个字的《前赤壁赋》全文镌刻于船底,在仅有缝衣针大小的橹桨背上还刻有创作年代和作者的落款。如此巧夺天工之微雕佳作,实为世间珍品。
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赤壁夜游”橄榄核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长4.2厘米,宽2厘米。用上好的橄榄核精雕而成,核舟刻镂二层船舱,其舱室、舱顶的花窗、瓦楞线清晰流畅。一层舱两边各有4扇竹窗,花窗窗门皆为活窗,可开可合。全舟共刻人物34人,船首有两位文人端坐对饮,两侍者在后,船尾上亦有二人扶案对饮。舱内人物,在前窗一人,凭窗眺望,面目清晰,后窗一人或观或赏,或听或想,耐人寻味。中间有两位使者站立外视。舱顶有八人围坐方桌,形态生动,神情闲适。整件榄雕作品雕梁画栋,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传神之技令人惊叹。这件榄雕作品不仅异趣纷呈,并且细致地再现了高远幽雅的意境和东坡夜游赤壁的恬适情景。作者注意了船与人、人与人整体上的和谐和照应,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小中见大,韵味厚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舟底微雕苏东坡《前赤壁赋》一段96个文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文尾题刻“诗酒琴棋故事 甲午年谷生老人作”款。镌文楷体,俊朗挺秀,堪称书法佳作。舟底所刻的“甲午年”应为1834年,湛菊生时年32岁,正值当刻之年。
湛菊生虽然是个民间手工艺者,但《广州府志》、《增城县志》、《湛氏族谱》都曾为他立传,可见其社会影响力。他的榄雕珍品,现仍有十多件收藏于海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湛菊生榄雕创作题材广泛,据《广州府志》记载,谷生曾刻十八罗汉核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石树木,疏落有致。其中特别奇异的,有一罗汉手托一钵,钵旁边一鸽,头向内,鸽细小如芝麻,但足爪俱全。后边刻有一个可以闭合的两页牌,一页刻有观音在莲花池上,左为善财,右为龙女,左上方刻有一瓶,上插杨枝,右上方刻有鹦鹉,喙上叼一串18颗的念珠,有牌有珠;另一页刻《心经全文》,背面刻有一圆一尖的两颗珠,珠中皆凿孔,孔内各藏一佛,面向外,摇之则响。其技术之精湛,功夫之奇巧,真称得上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