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张耗时月余才能完成的工笔画作品,你愿意付出多高的价钱去收藏呢?你究竟会先为工笔画丝丝入扣、惟妙惟肖的精湛画艺所折服,还是沉寂在对画家名望、画作尺幅的追逐之中不能自拨?
古代书画板块屡创天价,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板块不断创出新高⋯⋯面对工笔画各板块在艺术市场中价格的全面开花,是不是还有人将其视为“宫廷画师们粉饰宫殿的选择”,亦或者看作“格调不高”的“匠人之作”呢?
今天,当工笔画的价格已经可以与写意画比肩之时,是否意味着艺术界、收藏界对于工笔画的价值认知、对其精神层面的解读,已经回归了呢?
当代:后续力量充足
近年来,中国内地春秋两季大拍中,不少拍卖公司都推出了当代水墨专场或专题,而在这当中,工笔画所占的比重连年增长,其市场表现也可圈可点。事实上,艺术品市场真正开始关注当代工笔画,还是近5年的事,但其价格的涨势却是有目共睹。其中,何家英作为当代著名中青年工笔人物画家,一直是艺术与市场双赢的代表,其作品的市场表现似乎也能折射出当代工笔画市场的全貌。
在众多当代工笔画家中,何家英的作品一直被收藏家和投资者所青睐。纵观其作品的成交情况,不仅成交率颇高,而且价格稳中有升。
早在2005年上海保利拍卖会上,何家英的代表性作品《四季美人图》就斩获了363万元的高价。去年秋拍,中国嘉德推出的“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中,何家英的一幅创作于2008年的《澳门女学生》取得了575万元的好成绩;北京荣宝推出的“中国书画·当代书画专场”中,何家英创作于2002年的《秋夜听雨声》则以425.6万元位列当场榜眼。值得一说的是,去年嘉德四季第27期拍卖中,一幅估价仅48万至88万元的《淑女像》镜心,最终拍出了759万元的高价。据统计,2011年春秋两季大拍中,何家英不仅作品上拍范围广泛,而且价位涨幅颇大。
同样在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推出的“中国当代水墨专场”中,周彦生的工笔画《倾国姿容》以195万元成交,这是继2011年5月22日,北京荣宝春拍周彦生参拍作品工笔画《荷香图》以190万元的价格成交,以及随后中国嘉德春拍周彦生参拍的《春风得意冠群芳》以690万元的价格成交后,其工笔画作品再次取得佳绩。
除了何家英、周彦生之外,江宏伟、徐乐乐、唐勇力、苏百钧、卢禹舜、喻继高、田黎明等一批当代工笔画中坚力量开始在艺术市场中显山露水,共同促成了工笔画在当代的“复兴之势”。这些勇于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契合点的当代工笔画家,逐渐为市场所认可。去年春拍中,北京荣宝在其“西画名家暨当代新锐专场”中推出了“南江北何影响下的——当代新锐工笔作品专题”,更使人们看到了当代工笔画充足的后续力量以及市场空间。
近现代:民国画匠唱主角
相比于起步较晚的当代工笔画市场,近现代工笔画的市场培育已久,金城、徐操、谢稚柳、陈少梅、于非厂等画家的工笔作品都有不少拥趸,价格也在近年来不断走高。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去年的拍场中,多位工笔画大师的作品均创造了新的拍卖记录。
去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于非厂《四喜图》立轴拍出了2875万元的高价,成为于非厂作品拍卖的最高价。随后,在去年北京传是秋拍中,于非厂送给民国时著名将领、桂系军阀李宗仁、郭德洁伉俪的《滇茶鹑鸽》,以150万元起拍,经过30余轮叫价,最终以1207.5万元成交,成为当场第一件突破千万元大关的拍品。
另一位工笔画大家谢稚柳的作品也一向备受藏家青睐。在去年中国嘉德春拍夜场中,谢稚柳工笔画杰作《仿宋山水花鸟册》以460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谢稚柳作品拍卖的新记录。
值得一说的是,香港苏富比在去年秋拍中力推民国书画板块,其中就不乏金城、陈少梅等画家的工笔力作。苏富比还专门重点策划了“金城与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等专场拍卖,其中,金城的《荷塘消夏图》以267.3万元成交;陈少梅的《春溪濯足》则以149.2万元拍出。此外,在去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陈少梅创作于1943年的《松溪放棹图》镜心以80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陈少梅作品拍卖的记录。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现代工笔画价格的高走,似乎与如今近现代书画在市场上唱主角的大势密切相关。一方面,在张大千、齐白石等近现代画家作品价格高涨的带动下,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作品价格必然会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民国时期众画匠的画坛地位逐渐被更多收藏家、投资者所认可,这一板块也渐成市场新热点。此外,清末民国距今不远,作品相对流传有绪。
古代:高价早已奠定
2011年3月,中国宫廷画的拍卖记录在遥远的法国被刷新——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卷在法国图卢兹举办的拍卖会上,以220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亿余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记录。据了解,这件拍出天价的宫廷画卷长24米,宽69厘米,属于《乾隆大阅图》系列之一。而最终竞得此画的,是一位中国买家。
事实上,熟悉艺术市场的人早已对古代工笔画创下的价格神话感到司空见惯了。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的“皇威万代”专场中,一件清乾隆御制《大阅第三图·阅阵》手卷,以6786万港元创下了当时清代宫廷绘画的价格新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工笔画作品可谓备受追捧。他的作品不仅画艺高超,而且流向民间的极少,加上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影响甚大,故极受大藏家的青睐和追捧。2000年,郎世宁的《萍野秋鸣》在香港佳士得以1764.5万港元拍出,震惊海内外;2005年,《秋林群鹿图》在香港佳士得成交价高达2028万港元,再创郎世宁作品价格新高。此后,郎世宁的作品更是以每平尺935.1万元的价格高居古代中国书画家之首。
如果说源自宫廷的工笔画在市场上备受藏家青睐是因为其拥有的“皇家背景”,那么,仇英巨制《赤壁图》在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7952万元刷新当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品拍卖记录,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工笔画深得藏家和投资者的喜爱。此后,仇英作品屡屡拍出佳绩,如在2010年北京翰海春拍中,其《浮峦暖翠图》卷拍出了7280万元的高价。
除了仇英之外,李公麟、赵麟、赵左、陈洪绶、蒋廷锡等画家的工笔作品都是拍场上的宠儿。如2004年,陈洪绶的《执扇仕女》在上海朵云轩拍得1430万元的高价;2005年,陈洪绶的另一件工笔作品《花鸟册页》又在中贸圣佳获价2860万元;去年春拍,陈洪绶的《举案齐眉图》立轴在北京荣宝获价2184万元。可以说,在艺术品市场还没有迈进亿元“门槛”之时,古代工笔画的高调价格基础就已经奠定,而同样历久弥新的,还有古代工笔画不可撼动的艺术地位以及历史价值。
能否找到价值平衡点
一连串数字、实例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肯为中国工笔画买单,体现了收藏家与投资者对工笔画的钟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然而,目前的工笔画市场存在着一种较大的价差,尽管好的工笔画作品可以卖到上百万元、上千万元,但工笔画作品的普遍价格仍然偏低。
长期以来,在艺术界、收藏界都存在着对于工笔画的双重标准:有人说工笔画匠气十足,只讲技巧;也有人说工笔画精雕细琢,美轮美奂。从“算不得艺术”到“最顶尖的艺术”,对于工笔画价值的定位,似乎一直令收藏者大感困惑。
还有一种“时间论“,认为画家创作一张工笔画,可能画完需要十几天,但相同的时间一个画家可以画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写意画,然而工笔画和写意画在相同的时间创作出来后被收藏的价格却差不多。这种观点一方面让更多人看到工笔画的可贵,另一方面也令不少创作者尤其是当代工笔画创作者不甘于费时于此。一些写工皆通的画家,似乎更乐于创作写意画,也更愿意把写意画拿到市场上去。这也是造成当代工笔画市场精品匮乏的重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对于工笔画的审美判断,以及价值认知,似乎还远没有与价格同步。相比之下,国外的藏家就很注重画工,包括花费时间以及作画功力。因此也就不难解释最早被国际市场认可并屡创天价的是古代工笔画了。
不过近年来,随着工笔画收藏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认识到工笔画尤其是老工笔画的艺术价值,在令工笔画的价格攀升的同时,也在逐步通过对工笔画的深入了解、近距离欣赏,来提升自身对于工笔画这一古老艺术的认知,从而找到价值与价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