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整个夏天我都在读瓷,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放下书本跟踪电视“鉴宝”节目,结果那台节目比我还不靠谱。我真怕人说那是我把人家看得停播了。
元青花还是那台节目的重头戏,没少挖掘民间“元青花”。我不怀疑其中个别瓷器鉴定家的眼光,但节目停播的原因之一是瓷器鉴定出了问题。因此知道瓷器鉴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一个读了一车中国陶瓷史以及瓷器鉴定宝典的人可能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拿起一件瓷器就走眼,因为,实战和阅读不是一种经验。一个卖当代仿品的小伙计没有读那么多陶瓷史,但你一掀布兜子,人家就知道这东西是另有人早晨在他这种摊儿上买的,中午当旧东西卖给你的。你心存侥幸,一般不会马上服气。等回家仔细端详,发现颜色、纹饰全乎得无以复加,就是韵味不对,彩料“呈明显现代化学”特征,你才相信瓷器造假已经无孔不入。
有一次在报国寺买了个粉彩笔筒,吸取前次经验,只给了新仿的价格。抱在手里,一路上都有羡慕的眼光。一位老者居然跟我到了车站。“这是典型的民国瓷。”他道。“您出生那个年代的东西。”我淡淡地回答。又一次心存侥幸。几天过去,在另外的摊位上看见一模一样的东西,我喟然叹曰:“敢情眼力是这样练就的。”
在黄山屯溪老街,我买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青花印泥方盒,发色艳丽,还有些许老印泥。这时候,我已不抱着收藏古董的心来玩儿了。我要的就是这种形制的青花盒子,管它新仿的还是旧的。大概进入这种状态后,你就不会像那些元青花收藏家那样急眼了。我听说在一次全国性元青花研讨会上,有藏家为了证明自家藏的是真品,当场砸碎器物,以便鉴定者看胎质。
元青花领域的文字我也读得不少,总的印象是心平气和的少,意气用事的多。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印刷技术发达,可能留给后人的文献许多需要重新评价认识的。古代就不这样吗?也这样。一本《宣德鼎彝谱》不就是当今陶瓷学争论的分水岭吗?专业队伍对钧瓷出宋代还是出明代都莫衷一是,怎么能指望收藏爱好者识别真假呢!
瓷器屡屡拍出天价,鉴定要想公允因此很难,牵扯着多方利益呢。这时候找人鉴定自家藏的元青花,无疑是索取人家的操守一般,不忸怩者少见,一失足则千古恨呐!鉴赏家们像一群被人紧紧盯着的美人,或犹抱琵琶,或欲言还羞。总之支支吾吾,像大姑娘给人接生。
通过阅读得到了这样的印象,如何提得起精神去找人鉴定?何况想拿去鉴定的也许是一只可能引起争议的瓶子。
开始读瓷学书籍的时候,那份虔诚和认真有如对待博物馆的重器,言听计从。元青花的龙,头上的角是鹿角,于是怀疑山药棍形状的角有问题。元青花的蕉叶纹中间是实心的,于是怀疑空心的不真。元青花的缠枝莲花瓣是麦芒状的,于是鸡心状的不对。怎么菊花纹有点洪武的味道?整器开片有道理吗?“至正型开片青花釉里红”是网上发烧友那么一说,还是确有这么个称谓?“八大码”分开画的不止元青花,我在文献里看见明代也这么画。洪武瓷器的回纹可能因袭元器回纹吗?元末明初瓷器的纹饰界限分明吗?
我发现阅读陶瓷史并不能解决这些细微问题。一件实物很容易推翻专家们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