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1月份,博物馆免费开放已经四年。作为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自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陆续实施以来,大众对它的关注一直就没有减少过,相关声音也层出不穷。近日,一项网络在线民意调查显示,受访的2085人中,60.7%的受访者在2011年去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其中25.3%的人去过3次以上。
在人们去过的博物馆中,“地方博物馆”成为首选(44.5%),其次是“科技馆”(19.7%),“故宫”排名第三(17.8%),接下来依次还有革命军事博物馆(17.7%)、国家博物馆(16.4%)、名人故居或纪念馆(14.6%)、美术馆(14.1%)、民间特色博物馆(12.2%)等。
受访者中,“80后”占了40.5%,“70后”占36.6%,“60后”则占12.1%。
在博物馆方面和相关专业人士看来,自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显现,而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文博界与教育界的共识。
许多省区市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将博物馆全面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通过《成长记录手册》详细记载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例如近四年,杭州市属博物馆就接待中小学生超过200万人次。
许多博物馆还尝试着把自己的展览送进社区、厂矿、农村、兵营,让更多观众直观地认知和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比如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仅2011年一年,接待观众人数就超过45万人。
与此同时,不少知名博物馆、博物院甚至尝试将古老与流行结合,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仅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就能发现其中真正由博物馆机构开通并得到认证的微博将近20个。而在腾讯微博中,类似的博物馆微博也有几十个。在这些微博中,名气较大的不仅有四川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南粤王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不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的博物馆。
当然,免费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了博物馆,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随之带来的问题与思考也日趋明显——
最为集中的表现是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还需跟上,展览形式和质量还有待探讨提高,并且还包括如何培养观众养成良好的参观习惯,以及博物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等等。要真正地解决这些制约和困惑,或许还有待时间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