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多元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2-12-29 00:00:00仲伟周等
人文杂志 2012年2期


  内容提要“十二五”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捷。本文通过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描述,分析“十二五”时期推行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从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面临的多元困境;并结合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财税体制等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十二五” 节能减排 多元困境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49-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也是在切实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199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9.8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31亿吨标准煤,是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大量消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上要求我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内的能源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要求我国“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是顺应国际潮流,树立我国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是保护我国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对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多元困境
  1 经济快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相悖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改革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投资而言,我国的投资更多地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将伴随着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环保问题加剧。对出口而言,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世界工厂”地位,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商品,我国经济的高排放实际上相当程度上是为发达国家承担了责任,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器及汽车进入家庭,将导致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所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仍要保持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期间的节能减排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节能减排相悖
  产业结构变动与单位GDP能耗的关系是:结构重型化单位GDP能耗增高,结构轻型化单位GDP能耗降低。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进程中,产业结构自改革以来没有朝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向变动: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对GDP的贡献不到10%,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但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在60%左右,有些年份接近70%。我国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机械设备、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重化工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又占工业能源消费的70%。工业化过程通常表现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经济”特征,这对我国“十二五”期间推进节能减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结构特性与节能减排目标相悖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供需总量失衡,能源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较大。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给我国节能减排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引起废水污染加剧、固体废弃物排放快速增长、矿难事故频发,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另一方面,煤炭作为资源加工和消耗时,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难以控制。据测算,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5%和75%。同时,因为过度开采,我国能源可供开采量已经很少。据专家估计,现有煤炭可供开采不足40年,石油可供开采不足14年,天然气可供开采不足60年,逐渐缩小的可供开采量和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量,两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如果我国不改变高耗能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我国的能源危机时代将会很快到来。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和能源供需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二者的矛盾凸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压力。
  4 我国能源资源赋区域分布特性与开发利用机制的矛盾冲突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区域不平衡。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因路途遥远而成本较高,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能源短缺,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但同时,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区域性与中央政府归属性矛盾,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协商构建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机制,导致我国能源开发过度,央企与地方争利却给地方留下生态环境问题,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也随意划分分割资源,如一些整装煤田在没有完成详细的地质勘查、总体开发规划及合理分割之前,就被盲目开发,同一矿区往往有多个企业进行无序竞争和掠夺性开采,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另外,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据统计,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按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很多煤炭企业回采率只有30%左右,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供需失衡的局面是极不适应的,所有这些问题,也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妥善解决。
  5 中央政府节能减排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冲突
  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式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将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虽然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但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普遍存在的动力不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在以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下,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单纯追逐GDP增长并相互攀比的现象,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和主要考核指标,而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追求跨越式政绩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拆大建,商用住宅寿命短,民用住宅拆除率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愈演愈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缺乏对地方经济的中长期规划,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不淘汰,甚至换个包装重新增加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中央节能减排政策阳奉阴违或消极抵制,与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目标相冲突。由于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推动节能减排,国家又没有建立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央节能减排的目标很难相容,所有这些也进一步影响“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效果。
  6 我国节能减排的财税体制不完善
  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目前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奖惩力度小,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有限、资金的针对性较差、企业的融资受到限制,一些好的节能技术与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中央节能减排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落后地方财力不足,依靠高耗能项目的税收,产生了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政府节能产品采购导向弱,对社会没有起到引导功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手段单一,缺乏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节能优惠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税制不健全,对一些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弱,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下,导致企业违法开工、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开展和落实。
  7 我国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不足
  我国节能减排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市场机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主要表现为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和责任,缺乏相关企业的主动参与。我国政府是节能减排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灵活的企业行为与机制,变得力不从心,效率低下,容易造成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不足,并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二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被人为地控制在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导致能源的过度消费和低效使用。同时,我国能源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尽管我国已形成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主体的能源交易中心,但尚未开展标准化的合约交易和金融服务,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源金融交易市场,导致我国在能源领域不具备定价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我国能源衍生品交易品种太少,主要体现为绿色信贷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和对高碳产业的限制,但绿色信贷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比较小,我国节能减排时常遭遇融资难的困境,这也影响“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效果。
  8 落后的科技水平制约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问题的关键,科技水平落后是实现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面对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差,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只有大约10%。虽然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先进技术已经在我国出现。例如,我国宝钢的能耗、水耗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发达国家却一直没有认真履行。在通常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产生“锁定效应”,这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的又一困境。
  二、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
  伴随着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人类社会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等才使得人类社会开始关注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更加确信需要世界各国协调行动,控制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这方面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相关政策及其举措,无疑对我国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 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方面举措主要包括降低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比例、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如丹麦政府发展绿色能源模式,着眼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替代煤和石油消费,鼓励最终消费者节约能源;建立一个兼顾能源供给、环境友好、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趋向减少的能源体系。德国政府规定新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例最终要超过50%,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项目进行政府资金补贴、提供优惠贷款等,使德国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利用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印度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电厂发电效率等。法国大力发展核电项目,现阶段法国电力供应85%来自核电,是世界上核能利用最高的国家。
  2 利用经济手段开展节能减排
  经济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指政府通过财税、价格、金融等经济手段,来调节、组织和管理节能减排活动。如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包括停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确定“污染者支付原则”,规定防治和治理污染的费用由造成污染的企业承担;英国还综合运用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规定房产交易须提供房屋的节能等级证书,并实施退税计划鼓励家居节能。美国对违反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经济处罚,违法企业将常年承担清理污染的责任甚至倒闭垮台;同时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及家庭、个人更多的使用节能、洁能产品,以达到减排目标。法国政府在财政补贴、生态税收、贷款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利用政策增加企业及个人用能成本、奖励节能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奖罚并举的措施实现其节能减排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上往往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政策,典型的如合同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上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全新的服务机制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美国能源管理产业的年增长率大约在10%~15%之间。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规定,可再生能源电量可以通过绿色证书在各个地区间进行交易。如意大利、瑞典等国规定发电商保证一定比例的电力必须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而发电价格则由竞争性的市场决定。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二氧化碳来计算其最终的排放量,由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两个交易系统组成。利用碳市场,实行节能减排资金的有效配置,并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4 通过加快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强度
  节能减排重在技术创新。1980至2005年期间,美国每美元GDP能耗投入降低40%,却几乎没有阻碍其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重视技术创新,如节能降耗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碳排放与碳存储技术等,以此降低能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完善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日本积极推进企业设备更新于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加强具有战略性的技术开发和普及。美国于2000年开展二氧化碳封存研究和开发项目。目前,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气候变化项目战略计划框架下的优先领域。丹麦拥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并构建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关联和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对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企业则对技术开发提供财务支持,而政府的税收激励和价格补贴措施,则确保新技术被消费者接受。
  5 实现全民参与节能减排
  遵循“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基本方针,对全体公民进行能源忧患意识教育,重视家庭的节能减排工作,使人们逐步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全民节约意识,促进全民节能减排。很多国家采用节能自愿协议以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自愿协议是指政府与企业间达成的一种节能减排协议。在协议中,企业主动承诺达到一定的节能目标,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自愿协议是一种非强制性节能措施,可以有效弥补强制性节能措施的不足。在1992年,荷兰政府与工业部门签订了自愿协议,到2000年,最终的能效提高到了22.3%。如日本政府推行“全民节能运动”,鼓励国民参与资源回收及垃圾减量等活动。为控制家庭温室气体排放量,东京开展了以“一人一日一公斤”为目标的家庭减排任务。美国市民在纽约尝试共用自行车系统,以削减城市温室气体和缓解交通堵塞。
  三、我国“十二五”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应对策略
  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国内的节能减排压力,我国“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只有迎难而上,借鉴国外节能减排的经验,结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困境及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最小成本的节能减排措施,着重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技术保证、结构优化、手段多样、多方参与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1 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矛盾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不断脱钩。脱钩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如果经济稳定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率高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就称为相对脱钩,即相对低碳经济发展。绝对脱钩状态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达到了。我们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短期目标就是实现相对低碳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达到绝对低碳经济状态。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对节能减排有重大意义。应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我国中长期规划,全社会行动起来,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产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低碳金融,为低碳经济提供资金保障;进行低碳生产,供给低碳产品;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2 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为了避免重化工业带来的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的问题,突破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的束缚,应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从短期看,应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优化一次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中长期,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按照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污染少的原则,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第二产业的比重,加快淘汰高耗能产业,提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重化工业的盲目扩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并调整经济结构,改变投资、出口为主导而消费不足的经济增长结构,将投资方向由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转向节能工程和惠民工程。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实现以国内消费为主导,投资、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
  3 根据能源资源禀赋结构与区域特性建立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机制
  我国能源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及其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存在。应尽快转变能源开发方式,在对我国能源总体、结构与区域需求做出合理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区域与结构特点,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源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建立中央与地方利益协调一致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对能源开发与供应的规模、开发方式做出合理规划与调控,坚决打击滥伐、滥采、滥挖等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逐步提高煤炭、石油等资源回采率。不仅如此,还要在能源供应紧张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利用电缆和管网系统向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用冷水等,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在品种、时段、地区上的供需矛盾。分布式能源由于贴近用户进行能量转换,不需要远距离输送,避免了远距离送电带来的输变电损失以及供热损失,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输配线路的投资成本和相关的前期、建设和运营费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保障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4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我国节能减排执行的最大障碍在于GDP至上下的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不足及其作为不充分。“十二五”时期应通过优化官员考核体系,采取激励手段解决中央节能减排目标与地方短期利益的矛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作为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将各项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和官员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和硬任务,与官员的政绩挂钩,并适当提高权重,或施行“一票否决制”,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效益纳入GDP的评价体系,避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对各级政府的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对阳奉阴违、拖延懈怠、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地区,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另外,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各级政府设立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改变地方政府所得税和营业税为主的财税结构,转向以不动产税为主。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做法坚决予以取缔,加大处罚力度,并增加民意来考核基层政府的绩效,使得地方政府与中央节能减排的利益相一致,增强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5 完善节能减排的财税体制
  能源过度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因此,节能减排应立足于市场但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财税政策要从激励和惩罚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激励性政策包括各级政府设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以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监管支出以及节能减排宣传与培训支出等。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节能减排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实行税率与节能减排的生产消费行为挂钩,在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等方面,对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消费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惩罚性的措施包括加大环境污染收费及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推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消费行为增设税种、提高税率等。激励和惩罚措施相结合,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推动切实进行节能减排。
  6 完善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碳交易市场是一种减少碳排放的经济运行机制,通过设置企业的排放限额,使得碳排放权具有价值,并且在交易当中准确发现价格,使投资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能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成本并解决碳减排的投融资问题。因为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短期内难以建立,可以先以省级为单位,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行“碳源一碳汇”制度,规定生态收益区对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补偿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中央及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统一分配碳排放额。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承担强制性但是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对于经济发达但污染严重的地区,明确设定碳排放额。对于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可以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通过碳交易市场,我国各地区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交易中达到共赢并能有效防止高耗能产业的无效率转移,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7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技术创新是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我国约有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减排成本巨大。应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从资金、技术与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开发能效高、污染物排放少、减排成本低廉的新技术。重点开发冶金、化工、建筑等高耗能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大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的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高校中设置节能减排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基地,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转化。关注发达国家所引领的先进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避免闭门造车式的开发,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体制、资金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建立国际技术合作基金,促进国际技术转让。
  8 号召全民参与节能减排
  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公众了解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率先垂范,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减少财政在政府能源消费方面的开支,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设置能源节约的管理部分,负责节能工作;尝试在企业中开展自愿节能协议,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节能环保的消费品;在学校设立节能减排专题课堂,培养和提高青少年节约环保意识;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节能减排,培养低碳生活方式。表彰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对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警示等。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氛围,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