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知识连续体的社会科学范式及学术品格

2012-12-29 00:00:00马良灿
人文杂志 2012年2期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范式是一个由社会科学家共同体信守的环环相扣的知识连续体。在这条知识链上,包含了从非经验世界到经验世界的一组由价值取向、方法论原则、范例与理论硬核、研究视角等形成的结构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为社会科学家群体观察社会经验事实提供基本的元假设。社会科学范式具有公共性与群体性、科学知识积累的连续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学术品格。不同范式之间的论战是社会科学知识积累的能量源泉。
  关键词 社会科学范式 知识连续体 学术品格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174-07
  社会科学范式呈现的是一种学术研究的集群现象,涉及的是为某个社会科学家共同体所遵循的一组由价值取向、方法论原则、范例与理论硬核、研究视角等结构性要素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知识连续体。这些结构性要素相互链接,共同制约着一群社会科学家观察和认识人类经验世界的基本视角和立场。在同一范式主导下从事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必将分享着共有的价值信念、理论命题和概念系统,遵循着相同的方法论假设。具体说,作为一个知识连续体的社会科学范式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客观性与自主性、群体性与公共性等学术品格。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科学范式是各种社会理论生成的前提,更是不同理论论战的基础。任何理论论战都必将以范式论战为前提,并最终上升至范式论战层面。各种理论的论战不仅涉及学术观点和命题的争论,而且其中还隐藏着不同范式在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分歧。
  当前学界在对待社会科学范式问题时,将其作为一个不加分析的概念运用,将社会科学范式论战等同于某种价值观或方法论、等同于某种理论观点的争论,这显然无从彰显社会科学范式作为一种知识连续体的学术品格。本文将社会科学范式论战视为知识连续体的整体性联动,从价值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理论硬核等层面对社会科学范式进行系统研究,这必将克服当前学界对社会科学范式认知的碎片化和片面化现象,呈现社会科学范式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知识连续体的学术品格。同时,对社会科学范式的学术品格的认识,不仅能使人们理解理论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新旧知识的交替过程,把握社会科学的理论逻辑和理论之树的脉络,重要的是让人们明了不同理论观点论战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论和方法论语境,为新的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库恩关于范式问题的开创性研究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是第一位对范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库恩看来,公共性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属性。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在一定的理论范式主导下的解谜活动,它“像语言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团体的共同财产。”而作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信守某种范式就是要信守某种承诺,这些承诺包括概念、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它们构成了一张牢固的网络,成为了把常规科学与解谜联系起来的隐喻的主要源泉。”因此,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信念,“抛弃了范式,就等于终止了范式所规定的科学实践活动。”对一个科学共同体来说,范式将科学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该群体提供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指导。而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分享着共同的信念、具有相似的学术研究旨趣、关注着共同的学术研究假设的人,它是“连接个别科学家与整个社会结构的桥梁。”个别科学家的发现,必须经过科学共同体才能与其他社会团体产生互动。因此,科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离开了群体,个人的认识无法进行,这正是科学知识公共性的体现。
  库恩从两个层面界定范式的内涵。一方面,范式“指谓着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另一方面,“范式是共有的范例”,亦即,作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分享着共有的理论和知识规则。其中,一个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研究共识是形成某种理论范式的基础。这些知识源于科学实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默会知识,“一套科学习惯。”这些习惯可以是知识的、语言的、行为的,或技术层面的。由一群学者信守的理论范式犹如“一株演化树……一条线自树干直至树梢尖端,沿树向上决不折转回头,循此可找出一连串有亲缘关系的理论。”范式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它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囊括了共同体成员围绕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共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围。
  
  库恩将各种理论范式之间的转换称为科学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意味着“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这种范式转换始于科学实践中的意外发现和反常现象,这种现象无法被已有范式所解释,并使之陷入了危机中,引发科学革命。意外发现、反常和危机,成为了指向非常规科学、建立新范式的路标。在不同范式主导下的科学共同体之间展开了辩论和竞争,双方都试图取代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理论原则和价值信念。相继范式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对宇宙的构成要素及其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当范式发生变化后,解答问题的方式和正当性标准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科学家将采用不同的视角,怀着不同的期望和信念来面对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范式之间是一种竞争与选择的关系,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它们之间的裂痕是难以弥合的。库恩所描述的理论范式的转化可以用下述图式加以表述:
  依据库恩观点,范式是属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活动,具有公共性的品格。它为该群体提供了基本的问题假设、方法论原则和价值信念。库恩的范式理论包含了如下要点:其一,范式具有群体性特征,是由一群学术研究共同体共同遵守的约定;其二,范式具有一种科学直觉的特征,是隐藏在一群科学团体心灵深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是科学思维逻辑中的无形之手,科学革命的本质在于科学直觉和科学思维的转换,是一种信念的变化;其三,范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选择、相互取代的关系,故而多种范式之间是不可并存的;第四,科学进步没有统一标准,科学不是追求客观性与真理的活动,科学知识是相对的,科学的发展不受客观知识的支配,而取决于科学家的心理转换。
  二、拉卡托斯对库恩的批判及关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阐述
  在库恩笔下,社会科学由一种追求客观性、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变为了追求主观性、相对性、突出科学直觉的群体心理活动。因此,库恩的范式成为了“科学家的一组信念,一种信仰,一种成功的形而上学思辨。”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一些著名科学史学家的质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拉卡托斯。拉卡托斯一方面承认科学家的主观心理和思维方式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科学理论的发展涉及到科学理性问题,涉及到科学进步的客观标准。他指出,在库恩笔下,科学革命只是一种信念的非理性变化,这种变化完全不受理性规则的支配。科学进步与知识退化没有区别,科学进步缺乏诚实性标准,库恩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的思维逻辑之中,“认为科学革命是突发的、非理性的视觉变化,这是错误的”。
  拉卡托斯指出,描述重大科学成就的单位不是某个孤立的理论假说,而是相互连续的理论系列即研究纲领。每个研究纲领都由一组被科学家群体所接受的“硬核”、保护该硬核不遭受反驳的巨大的辅助假说“保护带”、方法论原则即“正面启发法”与“反面启发法”等结构性要素所构成。硬核是研究纲领的基础,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因此,它不会被轻易改变。一旦硬核遭到反驳和否定,整个研究纲领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保护带是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假说和命题的集合,它由很多辅助假说所构成,其功能是保护硬核,将经验反驳的矛头从硬核引向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导致了进步的问题转换,发现了新颖的事实并预见了经验增长,且反常只在内核的外围即保护带上发生变化,内核并未受到任何反驳和动摇,那么这个纲领就是进步的;反之,如果未预见新颖的事实,理论增长落后于经验增长,则其硬核将被放弃,该纲领也必将崩溃。反面启示法又称为消极性诱导,这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禁止性规定,它禁止我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硬核。正面启示法又被称为积极性诱导,它限定问题,草拟辅助假说保护带的建立,预见反常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例证。它由提示及暗示构成。这些提示和暗示是科学家事先想好的研究方向、问题、方针和步骤,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性的规定,能使科学家建立复杂的模型或结构来形塑和模拟现实,而不被大量反常和实际的反例所困惑,因为“在有力的研究纲领内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合理地选择哪些问题,是由纲领的正面启发法决定的,而不是由心理上使人发愁的反常决定的。”正面启示法允许新的变体存在,并由此产生了理论科学的相对自主性。
  拉卡托斯指出,如果一个研究纲领比它的竞争对手包含更多的真理内容,即不仅进步地预测了其竞争对手真实地预测到的东西,而且还能预测其竞争对手未能预测到的某些东西,这个纲领就取代了其竞争纲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不是库恩所说的竞争和取代的关系,各种范式是可以共融和并存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关系是多元而开放的,“永远也不要让一个纲领成为一种世界观,或一种科学的清规戒律……理论多元论要优于理论一元论。”因此,不能因为一个年轻的纲领没有超过其强大的对手便抛弃它,理论范式之间应当具有相互包容的胸怀。只要该研究纲领能够产生新的事实,带来新的问题转换,就应当对其加以保护。
  总之,在拉卡托斯看来,应当将科学理解为研究纲领的战场而不是单个理论的战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的连续性、理论的坚韧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独断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大部分科学知识的范例都是像‘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样的孤立理论,互无联系,不是置身于重大的研究纲领中,那么我们对科学增长的理解便寥寥无几。”成熟的科学是由研究纲领构成的,在研究纲领内,不仅预见了新颖事实,而且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还预测了新颖的辅助理论。
  三、社会科学范式的学术品格
  如何评价拉卡托斯对库恩的批判和超越,如何看待范式理论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呢?这两位学者的理论立场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分析之上的。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中是否也存在他们所说的理论范式和科学纲领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是长期以来对真实的人类社会经验进行研究和积累的结果。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态性使得社会科学所形成的理论范式同自然科学的理论范式相比,其表现形态更为复杂。在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范式或研究纲领向社会科学范式的转化中,应当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合理借鉴、修正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科学范式的基本命题。具体说,社会科学范式的学术品格体现在:
  首先,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之间不是竞争和取代的关系,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范式之间是可以包容和共存的。各种理论范式正是在差异中相互借鉴、修正和争论,才带来了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社会科学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理论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推动经验研究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之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带来了知识的繁荣,逐渐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为人们理解人类经验世界提供了多维视角。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对自主性。这些理论知识既来自于现实的经验世界和社会实践,又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科学家的烙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社会建构。”如果说自然科学知识是一元的,那么社会科学知识则具有二元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此,库恩所说的科学直觉、科学家的默会知识与拉卡托斯所说的客观知识、科学的客观标准即新颖事实是一致的。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而非神学或宗教,根本原因在于它直接面向经验世界,立足经验事实。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社会科学家总是带着一定的理论预设、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想象力去观察世界,“分析者的价值取向、偏好、假设等不可避免地进入分析过程中”,从而使所形成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与客观、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特征。同时,人类社会经验世界具有感性与理性、情感与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属性,具有多样性,以此为研究基础的社会科学知识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库恩强调科学直觉与科学思维、强调科学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拉卡托斯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基础、强调新颖的经验事实和客观知识对科学知识增长的意义,两者之间是相容的,反映了社会科学知识的双重特性。可以说,拉卡托斯赋予了库恩的理论范式某种社会基础,而库恩则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赋予了价值原则。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都是社会科学范式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元素。
  
  第三,社会科学家的行为是一种集体行为,具有公共性的品质。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群社会科学家共同体成员对人类社会经验进行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不是孤立的对社会的思考,它是人类集体的创造,在明确的结构之内以期达到明确的目的。”库恩将在某个领域中分享一定的研究假设、信守一定的科学信念、具有相同的科学直觉、坚持相同的方法论原则的群体视为科学共同体,将在某种范式主导下形成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比喻为“一株演化树”。当我们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转向社会科学的范式问题时,应当看到在某种范式主导下各种理论视角、社会科学家之间知识与思想的连续性,应当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原则视为一个连续体,探寻该范式共同体成员之间知识发现的逻辑和内在联系。因此,将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视为一种群体而非个人行为,必将引导我们去探究科学知识的发现逻辑及理论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四,社会科学范式中,同一范式的成员必将分享着一组基本的理论原则、方法论假设、价值信念。正是这些共同的东西使其区别于其他范式,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与其他范式展开论辩,促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繁荣。库恩将一个范式中科学家所信守的共识、科学直觉、方法论原则和科学信念视为理论范式的基本元素。拉卡托斯则将共同体成员发现的新颖事实、信守的理论硬核和辅助假说即保护带、坚持的方法论原则视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的基本要素。这说明,无论是从方法论层面、研究问题倾向、还是从价值信念与研究共识层面,社会科学的范式本身是由一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思维连续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瑞泽尔指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研究共同体中关于研究问题的基本意向。它限定了什么问题应当研究,在研究中应当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质疑。它告诉我们,我们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来解释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范式是某一研究领域中一个群体所获得的最广泛共识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用它来对不同的研究共同体进行区分。它能够将存在于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归纳、定义,并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
  四、作为知识连续体的社会科学范式及结构要素
  为更好地体现社会科学范式的特征和学术品格,我们可以用下述图式来表述社会科学范式的基本结构、理论要素和内在逻辑。
  这一图式首先表明,社会科学本身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充满价值争论的知识形式。每个社会科学家就经验世界和社会现象所提出的问题取决于其兴趣的指向,并最终取决于其价值信念,“正是价值观念和兴趣指向决定了社会科学的全部概念框架。”在进入经验世界的研究领域中,社会科学家必然会将自己的价值信念隐藏于其理论表述与经验描述中,带着有色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看待社会科学的范式问题时,社会科学家群体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元素。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了社会科学中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它们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亚历山大分别称其为形式意志论与实质意志论。持个人主义的学者主张社会行动是基于个人相互关系基础上造成的,社会运作依赖于个体仃为,个体司以自由地追逐自己设定的旨趣,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成为了理论分析的起点。因此,个人主义者强调将“个人看作目的”,指出“人不仅仅是一块肉——一个肉体。人还有更多的东西,有神圣的闪光和理性;以及对真理、仁慈、人道的热爱,对美和善的热爱。这就是使人生活有价值之所在。”在研究路径上,这些社会科学家的出发点是个体行为。并从个体出发逐步推演到集体行动乃至宏观的社会体系。集体主义者则强调社会群体、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制约,主张个体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往往从群体与社会层面来理解个体行为,强调个体行为是一种社会化与制度化的过程。
  学理上,社会科学家所持有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信念同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信仰是两种具有明确区别的概念。前者系指研究者观察和认识经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认知态度。学术研究中,个人主义中的“个人”往往是系统化、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理性个体”,是社会科学家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式建构起来的“理念人”。这些个体不是经验世界中的真实个人,而是社会科学家所建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同样,集体主义中的“集体”也是研究者抽象化和系统化的产物,他们所表述的“社群”、“社会”、“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同真实的人类社会现实本身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是后者理想化、抽象化的产物。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的是人们所信仰的一种价值追求,并由此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学术上说,学者所持有的价值信念与国家及其社会生活中人们信守的价值观念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将两者混为一团。
  其次,社会科学范式中,方法论原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理论要素,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科学家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信守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研究者往往从理性个体出发,并依据个体行动的目的、意义和主观心理来解释个体行为及群体、社会的关系,主张“一切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制度的运行,应当永远被理解为产生于人类个体的决策、行动和态度等。”亦即,“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我们的社会学模式——这个设定可以称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从这种个人主义立场看,个体成为了社会的真正实体,成为了社会科学分析的基本单元。社会不能脱离个人而存在。社会现象被还原为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在个人主义眼里,个人成为了一个超越历史的、不变的、离散的、自主的个人,社会是这种个人的自由的组合体,社会现象只能通过个人行动来解释,而个体行动则无须通过社会来解释。而信守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社会科学家群体往往会从群体、组织、社会与制度的层面,来思考和认识个体行为。它认为,社会整体不仅是其构成元素即个体的总和,更重要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比这个总和具有更多的属性,即社会的结构属性。这种结构属性既不是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是个体的属性所能解释的。社会整体、社会制度或宏观社会现象具有一种超越于个体的属性。方法论整体观强调,社会整体是不同于个体集合的真实存在,虽然社会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但社会也不能还原为个体。社会不但不能还原为个体,相反,这种社会结构成为决定和制约个体行为的重要力量。研究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应该是个人,而应该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的社会现象。亦即,个人现象只能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尤为重要的是,一定的价值信念是方法论存在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就会有什么的方法论假设。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论战,实际上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论,因此,方法论和价值观本身具有很强的亲和性。故而,在社会科学范式的连续体中,我们将方法论放置在范例与理论硬核之前,以便更好地彰显方法论和价值信念之间的情缘关系。
  第四,范例与理论硬核是构成某种社会科学范式的基本要素。这一基本要素是一群社会科学家进行长期思考和凝炼的结果,是区别于其他范式的关键要素。在范式系统中,理论原则与概念体系则是理论硬核的表述方式。不同范式之间的论战,往往针对不同的理论原则和命题展开。正是在这种思想交锋中,社会科学的知识得以积淀,同一范式主导下的理论之树得以成长。因此,在认识社会科学的范式时,范例与理论硬核是极为关键的要素,它们成为了学术思想与理论汇聚的焦点,成为了学术争论的中心。
  第五,在不同的知识形态、价值信念和方法论原则下,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对经验事实展开研究。信守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家,更习惯于对人的行为建立某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模型,强调理性计算和定量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而信守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学者,往往习惯于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典型个案与拓展个案研究方法、历史与区域比较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强调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当然,这种比较只是相对的,在社会科学研究经验中,研究方法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和交叉性,这正是社会科学范式相对开放和包容的体现。
  最终,社会科学将面对经验事实,并对人类社会关系与行为作出解释。从现实的社会经验世界中发现新颖的社会事实并对其作出解释,成为了社会科学的理论着落点。社会科学范式之间的争论必须立足于人类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面向新颖的经验事实。若是缺失了经验事实的支撑,不同范式的论战往往会蜕变为一种抽象的逻辑思辨,很难真正增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对人类社会经验的理解。因此,面向真实的经验世界,成为了社会科学范式论战的知识之本,成为了社会科学知识增长的理论之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施特劳斯指出,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它“必须建立在对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验到的或‘常识’所了解的社会实在的分析之上。”
  五、结语
  正是在这一知识连续体中,我们发现了社会科学范式中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洞悉了社会科学的群体性与知识积累的理论特征。“学术生活首要的是冲突和分歧”,不同范式之间的争论和论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常态,成为了学术生活的能量来源。社会科学的进步,“不是孤立的努力的结果,而是思想的自由竞争的结果”。社会科学范式的内涵和外延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丰富,它本身是由某个特定领域中的社会科学家群体所分享的知识连续体,是该群体在知识形态、价值信念、方法论原则、理论硬核等方面的共同约定。这些理论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本身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是无从单独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社会科学范式知识的形成是社会科学家共同体进行长期思考、修正、扩展和论战的结果,是他们长期累积的产物。不同范式之间的论战涉及到整个范式连续体中的各种结构性要素,既有知识形态的辩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争论,也有范例与理论命题的争论。总之,在论及社会科学的范式问题时,一定要追溯各种理论之间的亲缘关系,把握不同理论论战的本体论意义,理解社会科学范式的学术品格。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秦